低價、洗牌威脅下風機零部件行業臨“危”“機”
“風電整機市場價格大幅下降,到2010年底,國產風電機組的市場價格下降到3800元/kW以下。一些企業為了在招標中中標,不惜違背市場規律降價,引起其他企業跟風。電控系統作為風電機組關鍵部件之一,其市場價格也受到了顯著影響,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北京科諾偉業科技有限公司趙斌指出。
“盡管近幾年風電行業經歷高速發展,在‘狂飆’的同時,產能過剩、并網困難、棄風現象嚴重等‘隱疾’也逐漸顯現。就風電齒輪箱行業而言,市場競爭激烈導致風電齒輪箱價格下跌至企業難以忍受的地步。”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問宣安光直言。
而對近來持續的低價競爭叫苦不迭的不只這兩類風機零部件企業,發電機、塔筒、葉片等無一幸免。據業內專家介紹,葉片面臨的境況比這些零部件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曾經風光的風機零部件行業似乎正在陷入一種集體困境。
從風光無限到瘋狂競爭
巨大的差別來源于市場供求的逆轉。
2006、2007年時,我國風電市場急速擴張,零部件成為整機供應的最大制肘因素。排隊預訂、搶貨成為整機企業的“必修課”,據說,那時還有因為搶貨在部件廠打起來的。由于供不應求,那時零部件的價格也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2007年左右,一套1.5 MW葉片售價為160萬~170萬元。”中科宇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寅虎告訴記者。
而隨著我國風電裝機連續5年翻番的暴發式增長,風機關鍵部件配套行業也隨之快速擴張,盡管由此我國形成了風電設備制造和配套部件的專業化產業鏈,但也在不知不覺間建立了一個過于龐大的零部件供應體系。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80多家葉片制造企業,其中已經批量生產的企業包括中航惠騰、中復連眾、中材科技、天津LM公司、中能風電等。明陽電氣、東汽、國電聯合動力、Vestas、Gamesa等風電機組整機制造商還自建了葉片生產廠。葉片供應已經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有些企業的開工率已經降到了50%甚至更低。
從事風力發電機制造的企業則包括永濟電機、株洲南車電機、東方電機、蘭州電機、上海電機、湘潭電機等。此外,北重、新譽、航天萬源、三一電氣、Vestas、Gamesa、Suzlon等風電機組整機制造商也有自建發電機生產廠。目前,國產風電機組發電機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風電產業發展的需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正式進入風電齒輪箱制造的企業已經超過30家,實力較強的大多是一些原有著名大型企業,如南高齒、重齒、二重傳動分公司、杭州前進等,已能批量生產兆瓦級齒輪箱。加上在國內設廠的外資企業,據估算,這些企業已經具備超過3萬臺兆瓦級齒輪箱的年生產能力,近三年來超過100%的產能平均增長率,已經使這一產品具有相當大的產量裕度。
國內風電塔筒行業與齒輪箱發展形勢類似,經歷過2008—2010年的快速增容和擴產后,參與市場競爭的廠家不少于150家,盡管產能及質量在此過程中有較大提高,但過剩的產能使大部分廠家的利潤水平均產生大幅度下降。
供求逆轉帶來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而這種競爭的直接后果就是價格下降。據馬寅虎介紹,到2010年一套1.5 MW葉片價格已經下降為110萬~130萬元的水平,而2011年更再次下降到100萬元以下,甚至90萬元以下。可以想象,就算這一產品利潤再大,也不能承受40%多的降幅。
在2011年我國風電市場由高速增長轉入穩健發展之后,零部件制造企業的日子更不好過了。伴隨著價格下降的,還有后續訂單的減少,主機廠臨時推遲提貨,資金占壓嚴重。再加上政策調整后貸款困難,資金周轉難成為很多企業頭疼的問題。
風機零部件企業的不良狀態從一些上市公司的半年報中也可看出,風電葉片、塔架、齒輪箱等都未能逃脫毛利降低、利潤下滑的命運。中材科技上半年的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同比分別下降了59.63%和47.95%,原因是“受風電葉片產品銷售價格下降的影響”。 鑫茂科技上半年則凈利虧損4982萬元。
多種因素作用下,“洗牌”之說驟起,也確實已經有企業開始轉讓自己的風能資產。一些中小民營企業沒有政策和資金扶持,只能自力更生。他們的資金鏈條岌岌可危,隨時都可能出局。
是“危”也是“機”
而在很多企業為目前境況愁腸百結的時候,也有人為此叫好。
“‘十一五’是我國風電的增長期,‘十二五’是維持期,仍然會有每年1500萬kW的市場總量,已經占了全世界市場的一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施鵬飛說,“其實市場還在,只是我國制造能力太強了。目前來看,風電零部件產業處在正常的市場競爭范圍之內,沒有壟斷,沒有很不公平,那就應該該淘汰就淘汰,這對整個行業發展是有好處的,任何事物的發展也都是這樣的。”
對此,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校生也表示:“現在風機零部件價格和需求量都在下降,質量要求卻在提高,這是比較困難的,但同時也是機遇所在。”
或許,這些話在瀕臨倒閉風險的企業聽來比較刺耳,但從行業發展角度而言,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我國過于龐大的風機零部件制造能力背后,還存在著設計、研發能力的欠缺,可靠性有待提高,某些零部件還需要進口部分國外產品等待解難題。一旦哪些企業在這些方面取得比較優勢,無疑將增加最終勝算的可能性。而目前行業內的市場、技術領先企業顯然具備一定優勢。
據了解,對于整機控制系統,國內處于試制階段,仍需部分進口;葉片在技術上仍處于自主設計的初級階段,能力有待提升;風電齒輪箱方面,國內尚未完全消化引進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先進的設計制造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質量穩定性較差;我國風電機組軸承制造能力仍較弱,洛軸、瓦軸、天馬軸承等已在小批量生產1.5 MW和2 MW風電機組主軸軸承,處于小批試應用階段,中國大部分風電機組制造公司還在采購國外SKF和FAG公司的產品,而且對于2 MW以上的風電機組來說,軸承仍是制約機組產能的因素之一……
相信,一輪洗牌過后,優勢資源整合后形成的行業精英,更有能力、也更有精力來做這些利于行業長久發展的工作。
“跡象表明,制造商個數在減少,重組會讓企業實力更強。從國內、國際市場形勢來看,行業都是趨向于重組、做大做強,優勢資源向大集團集中有利于研發能力提高,將來更有競爭實力。”楊校生表示。
為了成為留到最后的一員,很多企業都在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