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車:管理體系的建立同制造標準同等重要
“簡易”校車的悲劇
10多年前,東北的冬天比現在冷得多。一場雨夾雪過后,馬路變成了天然的溜冰場。三輪車本身重心不穩,行駛在冰雪路上格外艱難。一天放學路上,當行至十字路口處,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從對面轉彎迎面而來,三輪車為躲避急忙右轉,卻車輪打滑,失控開進了路邊農田蓄水用的河道里。學生橫七豎八的倒了一地,還有幾個被甩出車外,所幸積雪很厚,除了一名同學的腿被壓骨折,剩下的只是輕傷。從此以后,記者對這種改造的“校車”心存忌憚,寧愿騎自行車上學,也不敢再乘坐。
時隔多年,當2011年新年的鐘聲快要敲響時,湖南衡陽發生了令人悲痛的校車墜河事故,同樣還是三輪車當校車用,只是這次,14個花兒一樣的孩子離開了人世,再也沒辦法和家人一起歡慶新春。這樣的結局遠沒有記者兒時經歷過的那么幸運。湖南校車事故并不是個案,媒體對于全國校車事故的報道不絕于耳。追根溯源,我國校車事故頻發跟校車的種種不專業有很大關系。
不專業是罪魁禍首
校車的不專業主要體現在車輛不專業、運營不專業和監管不專業3個方面。車輛不專業體現在有標準不執行,車輛本身不達標。2010年7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強制性國家標準《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根據車輛使用特殊情況,從防火措施、安全帶、照管人員座位、車窗、出口、車內布置、車內照明等多方面作出明確規定。規范車輛的標準有了,但真正符合標準的校車卻還呆在生產企業的車間里。
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側面或是后面貼著“某學校校車”字樣的普通輕客,除了多了幾行字,其他地方并無特別之處。而像文章開頭提到的三輪改裝車、農用車仍然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暢行。看著二三線城市一些小學大門口停靠著一排排電動或是人力的三輪車,小學生每天乘坐什么樣的校車可想而知。
在校車運營圈里,活躍的群體五花八門。有公司陣營、個體陣營、學校陣營和家長陣營。各自為陣,但都缺乏規范的管理流程,嚴格的安全保護措施。更重要的是,一旦出了事故,沒有人能夠負責。運營方的不規范直接擾亂了校車的市場秩序,監管領域的空白讓校車市場無“法”可依。實際上,與校車運營相關的國家管理部門有很多,教育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公安部等等。但至今沒有哪個部門出頭整頓校車市場,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監管職責不明確,安全管理出現真空,規范的校車市場還在期盼中。
10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中央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主任周永康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央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第二次專題會議時提到,要進一步維護校園和學生、幼兒上學放學交通安全,抓緊制定出臺校車安全和校園交通安全的管理辦法,完善安全標準和監管體系,切實預防和減少校園和學生、幼兒交通事故的發生。國家高層領導的重視或將加快相關管理辦法的出臺。
下手治理 “法”字當頭
規范校車運營,立法必不可少。制定法規的目的就是明確責任、規范管理。以法規為基礎,明確政府的監管職責,校車運營網絡的規范和建設,校車運營的財政補貼條件以及校車運營的法律責任;規范校車運營的管理,校車駕駛員的管理等,這些都應該在法規中體現。
除了制定法律、法規,中國公路協會客車分會副秘書長佘振清認為校車監管還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管理體系。從目前校車試點來看,如果一直由教育部牽頭管理,至少在教育部要設置校車司,要有一個司級的單位主抓校車問題,在各個省的教育局還要設立校車處,這種分工明確的行政管理體系,可以保證出了問題有人管,有人承擔責任,這是最基本的方式。
保證校車的運營,需要長期的資金支持。在此,佘振清建議我國應該效仿美國成功經驗,開征校車稅。校車運營由國家買單,徹底解決因資金問題用不起專業校車的問題。同時,他認為,只有這樣,運營者才不會為了利潤,完全忽視校車的安全。
同時,在校車運營中,規劃網絡非常關鍵。網絡規劃保證了校車資源的合理配置、覆蓋面廣。又能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變化和調整,讓校車的運營環境規范化。
傷痛最能警醒人,希望在政府、教育部門、學校、校車生產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可以遠離不安全的校車,校車市場朝著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