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品質之級而上 東汽風電高舉央企責任大旗
經過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中國風機制造商追求速度和規模的階段即將畫上句號。有分析師認為,今后三年內,風電產業將由原來的“價格戰”將升級為“質量服務戰”。在此背景下,我國整機企業將如何應對?第三方檢測機構又有何用武之地?帶著這些問題,《電力系統裝備》專訪了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風電事業部(簡稱“東汽風電”)總經理任家福、質量管理處處長龐婧宇,傾聽來自中國風電三甲中唯一一家央企巨擘的精辟妙解。
《電力系統裝備》: 請簡要介紹2011年東汽風電業務最新成績或發展動向?
任家福:2011年是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的陣痛之年,東汽風電依然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特別在“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技術層面,可謂碩果累累。
2011年4月12日,由東汽風電自主研發、并完全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首臺2.5 MW風機,在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基地下線,這也是公司當時在國內生產的最大功率風機。7個月后,我們再次刷新紀錄。2011年11月11日,東汽風電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 MW雙饋型風力發電機組在四川德陽順利下線。該機型風輪直徑115 m,輪轂中心高度90 m,采用IEC 61400最新標準,設計目標為適用于陸地ⅢA類風區,在核心技術上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
實際上,以引進德國REpower公司1.5 MW機型為契機,根據我國不同地域和環境需求,東汽風電相繼成功開發低溫型、弱風型、高原型等30多種改進型機型,出色完成了洋風機“本土化”的任務。其中,兩臺東汽FD93E 高原型機組于2011年10月在青海首座風電場——沙珠玉試驗風電場成功并網。
引進先進技術只是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通過消化吸收從而掌握知識,并培育屬于自己的創新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因為,我國的風機制造企業一定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否則只能是制造大國,而永遠不能成為制造強國。
《電力系統裝備》: 業界認為2011年風機制造業進入了一場洗牌危機,您如何看待市場發展?
任家福:古人云,樂往必悲生,泰來由否極。以東汽在火電、核電領域幾十年的經驗分析,任何細分制造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以2010年為分水嶺,前一階段對于中國風電行業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代,其主題是“做大”——每年100%的市場增長率,令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和累計裝機均躍居全球首位。但同時,質量事故頻發、價格競爭加劇、成本壓力上升等產業頑疾也日益凸顯。
因此,以2011為元年的后一階段的主題則是“做強”——風電產業發展要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追求風力發電量轉變。
實際上,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都不可避免要經歷坎坷和曲折,關鍵是要找出問題所在,竭盡全力地解決問題。當前市場增速放緩、庫存壓力上升,但我不認為這是一場危機,相反,還是一個行業反思和調整的良機。企業可有更多精力去總結經驗、消除隱患、修煉內功,靜待市場春天。試想,如果產業隱患的泡沫繼續膨脹,總有一天會積重難返、一發不可收拾。
《電力系統裝備》: 東汽是風電三甲中唯一具有多元化電力裝備制造背景的集團,在質量管理方面有何獨到見解?
龐靖宇:不同于普通的制造業,風機制造業對技術和質量的要求十分嚴苛,其產品通常要求在惡劣的野外環境中工作20~25年。可見,風機制造企業的競爭是一場長跑,贏得勝利所依靠的不僅是起跑階段的速度,更是整個賽程上所展現的體質和品性。
2011年我剛上任時,將東汽核電業務嚴格、成熟的經驗借鑒到風電業務,并做了積極有效的結合,依托專業、高素質的質量控制和檢測隊伍,以及先進的儀器設備,通過必要手段控制和提升供應商的產品質量,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4個月后我漸漸認識到,風電質量是包括風能資源、風電機組、風電場和風電應用的一個大系統。風機出現質量問題不一定是其本身的原因,必須首先從解決風電系統的質量問題著手。單純從上游解決只是改進風機品質之標,還要延伸到下游風場才能找出消除隱患之本。
為了摸清質量事故原因、尋求解決渠道,東汽風電質管處派出10個工作組,領導干部帶隊走訪了全國125個風場,對調研所涉及的問題進行了精確統計。目前,我們邀請了專業機構協助分析,與汽車行業生產件與相關服務件的組織實施的ISO/TS16949:2002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對標,希望借鑒成熟產業的標準,來徹底查清質量故障源頭和當前規范的缺失。
此外,我們還在安裝調試、出入240等其他現場工作環節加強了管控工作,特別是加強了與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的合作,效果逐步顯現。
如,在2011年必維參與的三個項目中,不僅項目的質量管理水平和推進效率獲得提升,而且必維表現出的積極的服務理念和嚴謹的責任態度,與東汽風電提倡的“舉全公司之力,做好風電服務”觀點保持一致。我建議項目合同結束后,雙方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總結,分析短板、改善方法,為未來新的合作建立良好基礎。
《電力系統裝備》: 未來東汽風電在質量管理方面有何新的計劃?必維如何助您一臂之力?
龐靖宇:相較質量事故本身,我認為更應提高對產業外部監督機制和服務保證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思考,這樣一個系統性工程非常需要權威的、先進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支持和參與。
首先,我們將進一步加強供應鏈的質量管理。目前,由于風電機組的市場價格連續下滑,作為整機企業消化價格壓力出口的零部件供應商同樣遭遇了利潤危機,這必然會對產品質量造成沖擊。
因此,我們計劃建立一個連續性的評價體系,對全國的關鍵零部件供應商進行客觀評判,最終制定一份最佳供應商名單,從而保證長期批量采購產品的質量一致性。此次,我們希望必維等全球領先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一同參與執行。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戰略合作伙伴的機制,幫助這些最佳供應商逐步壯大、形成規模。從而在遇到困難和風險的時期,雙方能夠齊心合力、共度難關。
其次,加強差異化解決方案的研究。目前國內的風機生產廠商,普遍遵循的是國際標準。但是把歐美的經驗“直接拿來”并不能萬事大吉,與國外風場相比,中國風資源環境存在其特殊性,如丘陵、高海拔、臺風等。而當前無論是前期微觀選址,還是后期風機質量解決,均面臨著“一人感冒,全家吃藥”的尷尬局面。我們急需一系列針對不同風場的風機認證標準,希望必維的風機認證服務可以率先實現。
第三,樹立東汽風電風機的品質標桿。今后,東汽風電計劃在加強現場風電機組運行的實時檢測和故障診斷的同時,通過統計、分析每一個東汽風電服務風場的發電量和可利用率等數據,選出10~20個標桿項目在全國業主群體中引領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