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供應鏈為客戶實現最大價值
——訪肯納金屬公司副總裁Philip H. Weihl
2月29日,肯納金屬(Kennametal)在天津舉行了經銷商開放日活動。當記者走進其天津工廠的展示大廳,右側的墻壁上以肯納金屬標志性的黃色為底色的“我們的使命,我們的愿景,我們的戰略” 映入眼簾。其中有關客戶部分有這樣一段話:“在客戶忠誠度、知識面的深度和滿意度成為公認的領先者,并更深入地進入核心市場,不斷加強與現有客戶的關系。”而此次的開放日,肯納金屬也的確做到了近距離傾聽客戶的聲音,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溝通,發展和維護客戶,并向他們提供更先進生產力的解決方案。
在開放日期間,《機電商報》記者采訪了肯納金屬副總裁Philip H. Weihl,這位分管供應鏈整合與物流的副總裁不僅暢談了肯納金屬最新的“精益供應鏈”舉措,也表達了對于未來的愿景和信心。
《機電商報》:2011年肯納金屬在中國的銷售增長為40%,公司對今年亞洲區的期待是什么?
Philip H. Weihl:回顧過去,肯納金屬有很強勁的增長,公司在通用機械加工、運輸、采礦業等不同行業的業務都在迅速增長,2012年,中國區作為亞太區的一部分,在業務增長方面必然需要做到同樣的貢獻。
《機電商報》:2012年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多,您如何看待今年的刀具乃至制造業市場?
Philip H. Weihl:總體來看,雖然整體市場有很多問題,但是制造業始終處于領頭羊地位。數據顯示,制造業有2.1%的增長。針對肯納金屬本身來說,在2011年財年的第二季度,也就是10-12月,雖然外部市場經濟形勢出現一些問題,但是這段時間是肯納金屬歷史上最好的一個季度。隨著制造業的2.1%增長,整個市場還是有積極的一面,通過公司內部的市場細分,使得無論是運輸、采礦業、航空、能源等都有比較好的走勢。肯納金屬在中國市場份額占有率仍比較小,即使是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可以發展的空間也很大。
《機電商報》:許多刀具企業都通過并購以及重組以更好地服務客戶,肯納金屬如何看待并購重組并平衡兩者間關系?
Philip H. Weihl:肯納金屬一直在尋找機會來提高內部效率,同時因為外部壓力,也會進行相應的重組,比如2008年4月,當時外部經濟環境艱難,公司一方面在改進制造效率,同時也調整了22%的工廠,其中有15%的工廠被關閉,7%的工廠被賣掉。但是這22%的工廠的產能并沒有丟失,而是被轉移到了其他現有的工廠,對現有工廠進行了重組,使得工廠能夠更好的確保細分市場,即保證采礦、通用加工、航空、能源、運輸這五大業務板塊的產品供應,這樣也有利于相應的工廠更專注,提高效率、質量、服務水平,更好的支持全球市場和有目的地支持本地市場。舉例來說,天津工廠會向全球銷售標準產品,而其定制產品是針對中國市場制造,所以說,有經濟壓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調整自己,轉變自己。
肯納金屬近期剛剛收購了一家銷售額為200億美元的公司,說明我們一方面會做架構調整,提高效率,使自身有更好的機會去達成內部增長,同時也在不斷通過收購更快地將企業做大,并通過后期的整合產生協調效應,此次收購能夠增強公司能源板塊的業務能力。
無論外界壓力多大,經濟有多低迷,對于當前的市場和客戶都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也要考慮企業發展,一方面要看自身有機的增長,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收購,滿足企業增長的整體戰略需求。
《機電商報》:收購和兼并是“快速”規模化擴大的手段,而服務現有客戶是需要做得更“專”,更“細”,肯納金屬如何協調“快”和“細”?
Philip H. Weihl:兩者其實并不矛盾,以天津工廠為例,對于現有的客戶和市場,肯納金屬會用更短的周期、更好的質量,提供給員工更安全的環境以及更迅速的服務客戶。同時公司也需要增長,因此就需要通過并購,將企業做大,所以說,“快”和“細”二者是不矛盾的。
《機電商報》:在為客戶實現價值最大化方面,肯納金屬有何獨到的見解?
Philip H. Weihl:我們不僅能提供給客戶已經經過驗證的好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不斷傾聽客戶聲音,此次的經銷商大會和開放日,就是通過建立一個分銷商和關鍵客戶齊聚一堂的平臺,了解他們的需求,使公司能在標準產品之外提供更好的定制產品來滿足客戶要求。
肯納金屬目前有40%的銷售來源于在5年內剛剛被開發出來的新產品。不斷在研發領域持續投資將會作為持久的一項戰略,在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等各方面為客戶提供持續的新的解決方案,以期為其實現更大的價值。
《機電商報》:我們從一些裝備企業了解到他們對刀具企業的供貨速度還不滿意,在一份調查中,對供貨速度的滿意度為“基本能夠”,很多刀具用戶表示希望能縮短時間,那么“快速響應能力”是不是公司經常需要思考的問題?針對于此,肯納金屬在供應鏈或者公司整體運營上做了哪些調整?
Philip H. Weihl:對于這個問題,客戶更關心的是定制的產品,只要是定制產品,跟標準品相比,在市場的反應速度就會比較慢。肯納金屬對此有一系列舉措:首先,盡量做到本地生產,支持本地銷售,避免跨國運送,天津、徐州、包頭工廠都是響應了這樣一個戰略;第二,縮短制造周期,從客戶下單開始,到客戶收到產品,肯納金屬按照組織結構將客戶的總周期切分成不同的部分,由每個部門縮短自己所負責的那部分周期,比如工廠,就只負責從訂單下到工廠到產品發出工廠的這一周期。
而在周期縮短方面的努力,則是一個“無休止的進程”——肯納金屬每年都需要將總周期持續縮短作為固定的目標和業務流程。為了響應市場變化,公司發布了一項稱為“精益供應鏈”的新舉措,使訂單、發貨、存貨等步驟實現可視化,讓肯納金屬從被動的對于客戶需求的響應,變為積極主動的為客戶在交付周期、準時交付率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務。
“精益供應鏈”是整個供應鏈的概念,不單單是指制造工廠或者庫房,而是從銷售開始,與供應鏈管理、生產運營、發貨等環節連接起來。舉例來說,銷售最了解市場和客戶,由銷售來將需要什么產品、需要多少、在什么時間需要等信息傳達給供應鏈下游每一個環節,包括庫房、運輸、生產工廠等。
公司越大,組織結構越復雜,就越容易產生信息傳遞的時滯,“精益供應鏈”的作用在于連接復雜組織機構間信息傳遞的斷點,做到客戶的聲音可以通過銷售和市場傳達到進行預測的部門,使其做出及時有效的精確預測,并讓工廠在正確的時間生產正確的產品。
同時,肯納金屬在全球有若干庫房,如何做到將正確的產品放入正確的庫房,來支持分銷中心,這就是“精益供應鏈”實施的最終的目的:使正確的產品到達正確的位置,在正確的時間傳遞給正確的客戶。
《機電商報》:現在對于中國的客戶,肯納金屬的供貨期是多長時間?以后會有什么變化?
Philip H. Weihl:刀具行業產品差異很大,由簡單標準的到復雜的刀具,包括不同的客戶也會存在不一樣的供貨周期,比如天津工廠,交付訂單有時只需要一兩天,有時大約三四周,因此,對于供貨周期,很難給出單一的數字。但是,肯納金屬會有一個基礎的要求——每年縮短15%的定制產品的供貨周期。公司還有其他新舉措服務于客戶,比如在各個國家和地區設置重磨中心,目前在中國設有天津、上海兩個重磨中心,未來在成都、東莞也將陸續設立這樣的中心,為客戶提供更近更便捷的服務,縮短交付周期。
肯納金屬有40個研發工程師在中國工作,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和工廠,他們可以用更快的速度響應客戶需求,去做相應產品的研發,也可以更快地確認設計是否能滿足客戶需要,更好地跟工廠的制造團隊共同評估產品和解決方案,避免產生錯誤和傳遞錯誤,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在內部流程上縮短供貨周期。
《機電商報》:肯納金屬是個全球化的企業,會在很多國家進行經營活動,因此整個供應鏈管理也會在不同的國家產生。面對不同的文化,肯納金屬采取什么辦法保證精益有效的管理,來實現快速的反應呢?
Philip H. Weihl:首先,公司設定了統一的運營系統,通過標準化的手段,確保大家使用同樣的語言和工具,在同樣的流程上運行;第二,具體到管理方面,運營公司在不同的國家使用同樣的管理平臺和測量基準,這樣就確保了把不同國家和文化差異造成的影響消除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