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助力華銳風電領跑風電行業 “5兆瓦風電機組國產化”項目通過驗收
種種跡象顯示,未來風電行業的競爭,更多的是來自技術創新的競爭。作為中國風電設備的領軍企業,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在技術創新與自主研發的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日前,由華銳風電主持并承擔的北京市科委科技計劃“5兆瓦風電機組國產化”項目及所包含的三個課題順利通過市科委專家組評審驗收。
據了解,“5兆瓦風電機組國產化”項目自2010年1月開始執行,由華銳風電、清華大學及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共同承擔,分別從“5兆瓦風電機組研制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電網友好型5兆瓦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及“大功率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測試技術研究及標準制定”等三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項目共完成技術研究報告4份,發表論文15篇,申請專利11項,包含發明專利3項。其中華銳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7項,發表論文3篇。
一直以來,華銳風電非常重視風電機組的國產化工作,在我國與世界銀行(WB)和全球環境基金(GEF)合作開展的全球規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國際合作項目中,華銳風電勇挑重擔,完成了3兆瓦風電機組國產化的工作,包括樣機的研發、安裝調試和批量生產,并先后通過了國內外知名認證機構的設計評估。
此次,作為5兆瓦風電機組國產化項目的主持單位,華銳風電承擔了“5兆瓦風電機組研制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的技術研究。在技術研究過程中,華銳風電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葉片、水平軸、變槳變速雙饋式5兆瓦風電機組成套設備,所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整機設計技術、緊湊型驅動鏈布置方案和載荷分流技術、機艙換熱防鹽霧腐蝕系統、復雜海況下風電機組安全運行控制成套技術等,所研制機組的國產化率超過85%以上。該項目所開發的5兆瓦風電機組已于2011年在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成功吊裝及并網滿功率發電,并形成了年產20臺套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的生產制造能力。
在此次驗收工作中,該項目獲得了北京市科委領導和驗收專家的高度評價與肯定。專家組表示,5兆瓦風電機組國產化項目不僅掌握了大功率風電機組整機制造技術及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設計、制造、測試、施工等環節的關鍵技術;還開展了非理想電網運行條件下的大容量高壓風電機組技術研究;此外,還開展了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測試技術研究,并制定了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測試標準(報批稿),為5兆瓦風電機組國產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財務總監陶剛看來,未來風電行業的競爭重點在于技術創新。站在行業的制高點上,華銳風電一刻也沒有松懈。近半年來,華銳風電科研成果已逐步顯現。2011年11月,華銳風電就曾宣布,由其主持的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項目——《1.5兆瓦低風速風力發電機組關鍵技術開發和整機研制》課題已通過國家科技部專家組評審驗收,其低風速風機的各項指標和成本優勢均獲得科技部專家的高度評價與肯定,顯示了華銳風電在國內低風速研發領域的領先地位。隨后,華銳風電與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合作展開的針對“風電市場消納”及“智能電網風電技術”的兩項課題研究也順利完成。
陶剛表示,海上風電要求風電機組面對更嚴苛的海上安裝及氣候條件,對風電機組的質量及技術要求更為嚴格。而華銳風電5、6兆瓦大型化風電機組通過華銳風電海上風電裝備研發中心的種種極限測試,不僅能適應海上的不利條件,還具備高利潤率、高利用率的優點。
在海上風電開發的起跑線,華銳風電無疑是國內最先起跑的風電設備制造商。華銳風電為歐洲以外第一個海上風電場、中國第一個國家海上風電示范工程——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提供了全部34臺3兆瓦風電機組,截止2012年3月1日,發電量已累積超過3.71億千瓦時。此外,2011年年底,華銳風電又宣布其17臺6兆瓦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已中標上海臨港海上風電一期示范項目,這預計將是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大規模投入商用,被視為中國海上風電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根據我國海上風電的規劃目標,到2015年海上風電累計裝機500萬千瓦;到2020年累計裝機達3000萬千瓦,國家對于海上風電開發的規劃目標和政策支持愈加清晰明確,海上風電已成為風電行業中的藍海。而該項目所研發的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面對廣闊的海上風資源,必將擁有巨大的市場前景。
風電行業專家亦表示,通過此次項目實施所取得的項目成果,將顯著提升新能源產業的技術水平,為加快我國的風電建設步伐,改善能源結構,降低污染排放,并且帶動本學科和相關學科以及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同時產生深遠影響。
有理由相信,在風電設備關鍵技術研發方面積聚越來越多能量的華銳風電,在未來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的角逐中定有上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