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處理行業再添勁旅
排放標準升級帶動了后處理市場的繁榮。近幾年,隨著我國商用車排放升級,解放、東風、集瑞重卡等整車廠,濰柴、玉柴、康明斯等主機廠以及博世、威孚力達等為主機廠配套的企業紛紛加入到后處理系統研發的隊伍中。這些企業絕大多數以SCR技術為主流,積極備戰即將到來的國Ⅳ時代。從“參戰”的隊伍類型中可以窺見,后處理市場的誘惑是如此之大,足以調動起整車廠、主機廠、下游配套廠這一整條供應鏈的積極性。
姍姍來遲
據了解,美國康明斯公司的排放處理系統于2010年在華形成年產能9萬套,并預計2013年增至45萬套;美國天納克公司分期分批地在北京、上海、大連、重慶、蘇州等地投建生產企業和研發中心;博世更是快人一步地推出了低配版的SCR系統,力圖在國Ⅳ標準實施后,迅速占領中國市場。相較上述投身中國后處理市場的企業的速度和積極性,占據北美和歐洲商用車后處理市場份額第一的德國企業埃貝赫公司,進軍中國市場的腳步明顯慢了許多。
資料顯示,2003年,埃貝赫公司為服務寶馬、奔馳和奧迪三大品牌,分別在大連、長春成立了合資公司;而后又在北京成立了埃貝赫汽車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汽車加熱器業務;埃貝赫公司的加熱器和乘用車用排放系統在中國市場應用得如魚得水,掩蓋了其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身份”—— 世界商用車第一大后處理系統供應商。直到一年半以前,埃貝赫公司在上海成立全資子公司,組建本地化精干團隊,研發適合中國商用車排放后處理市場的經濟型產品 ,人們才恍然大悟:埃貝赫開始發力了!
信心不減
盡管是后來者,可埃貝赫的實力不容小覷。全球26家生產工廠和研發中心使其累積了針對不同市場所使用的差異化策略。北美實行EPA 2010標準,歐洲實行六號標準,不同的排放標準并沒有阻止埃貝赫公司迅速占據歐美后處理市場大半“江山”。對于中國即將實行的國Ⅳ標準,埃貝赫在技術領域更有足夠的信心。與印度塔塔公司的“親密”合作以及在巴西市場上的成功推廣經驗,又使得埃貝赫確信成本不能成為阻止其在中國市場大范圍推廣產品的障礙。
即便如此,在面對中國市場時,埃貝赫還是打起來十二分的精神。緊隨全資子公司落滬,埃貝赫將全球第三個研發中心也設在了上海,并選擇本地供應商,縮短供應鏈,節約成本。采訪過程中,《客車》周刊記者留意到,埃貝赫公司副總裁Moritz Gerig不斷地強調產品本地化應用的重要性,并列舉埃貝赫公司實現本土化的途徑。諸如:利用本地團隊的經驗和埃貝赫的技術,生產適應中國市場的整套解決方案,包括排氣系統布置、聲效測試、韌力測試和疲勞測試等;上海工廠所生產的產品將覆蓋高、中、低端全系列,一改其在北美和歐洲市場的高端產品定位。
勝負誰屬
在過去的三四年時間里,埃貝赫公司將絕大多數精力放在了北美和歐洲的市場上,當時的中國市場對其而言還只是目標市場。當在兩大市場處于壟斷地位后,埃貝赫開始了新的征程。有備而來的埃貝赫公司在一年半時間內便手握3個關于后處理系統的簽約項目,大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勢。
埃貝赫的底氣或許來源于對其產品最終應用效果的自信。在采訪中,Moritz Gerig用手中的黑莓手機與排放處理系統對比舉例,他笑稱:這個黑莓手機不論誰買,都是一樣的產品,但排放處理系統不同,它需要根據客戶的要求和車型情況,進行開發、應用,這其實也是各企業拼搶市場的砝碼之一——產品設計應用能力,而埃貝赫正是以此作為開拓市場的重要利器。
從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出發,不管先到后到,最終勝負誰屬還需等到國Ⅳ標準實施后方能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