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頓客車后市場的“亂象橫生”
劣質剎車輪轂脫落擊中“最美司機”吳斌的意外,引發(fā)了全社會的關注。盡管事故的“元兇”是卡車上過度使用的劣質剎車輪轂,但劣質汽車零配件充斥在整個汽車行業(yè)的亂局卻存在已久,承載人們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客車也不例外。
《客車》周刊在調研走“中國客運業(yè)生存現狀”中發(fā)現,客車后市場“亂象橫生”,汽修零部件以次充好、“正廠”、“副廠”產品真假難辨、部分汽配城變本加厲地制假售假牟取暴利的現象此起彼伏,即使經驗豐富的機務人員也頻頻上當。
“李逵”還是“李鬼”?
“稍不小心就會‘中招’,客車常見配件真假難辨,以電機馬達為例,原裝進口的日本品牌和普通的國產仿品,從外形上完全一樣,但價格卻相差甚遠,進口4000元、國產不到1000元。一旦車輛在運行途中需要更換,我們的心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花冤枉錢事小,出了安全事故事大。”石家莊某客運公司負責人道出了所有客車運營者的心聲。
近年來,客車企業(yè)為了搶占市場占有率,彼此間的競爭異常慘烈,價格比拼、扶持政策攀比等手段造成企業(yè)利潤率逐年下滑、應收賬款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部分企業(yè)為了保證利潤,不得不開始偷工減料,對一些非關鍵零部件采用“副廠”產品替代。
最后無疑終端客戶成為這場沒有硝煙戰(zhàn)爭中的最大受害者。據業(yè)內人士透露,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汽車零配件主要分為三種:一種被稱為正廠件也叫原廠件,是由經過主機廠授權的正規(guī)廠家生產的配件,這個一般是在客車定點配件中心或經廠家授權的配件經銷商銷售。第二種是副廠件,這個也是正規(guī)廠家生產的,但沒有經過主機廠授權,不過副廠件的各項安全指標也合乎國家標準。第三種則是純粹的假冒偽劣產品,由一些小廠生產,安全技術指標不合格,這個目前約占中國售后市場的20%,主要是在汽配市場銷售。
“電機馬達、空氣濾清器、剎車片、火花塞、潤滑油等都有正副廠不同,同時還有一大批劣質仿冒產品,讓你防不勝防。”北京公交某修理廠負責人張清海對《客車》周刊說,以空氣濾清器為例,從過濾性能來看,純牌零件的過濾性能要比假冒零件的過濾性能高出10倍左右,壽命也是2倍。除此之外,長期使用劣質空氣濾清器會使大量塵埃進入發(fā)動機,令發(fā)動機嚴重受損,最嚴重的后果是發(fā)動機因此報廢。
行家獻策防“中招”
了解“李逵”與“李鬼”性能區(qū)別后,如何揪出“李鬼”將是大家關注的重點。為此《客車》周刊采訪了宇通、金龍等售后服務負責人,同時也向多家知名客運企業(yè)機務老總“取經”。
“總體上主流客車企業(yè)配件中心庫的產品還是可靠的,我們購車時一般會要求整車廠為我們開辟零部件供應的‘綠色通道’,保障運營中的安全可靠。”石家莊飛鹿客運副董事長高更五對《客車》周刊說。
對于部分“掛靠”或“托管”的運營車輛,他們后期維保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部分車主為了省錢,難免去社會修理廠自行維修、保養(yǎng)。對此,我們采訪了相關專業(yè)人士后,得出以下區(qū)別優(yōu)劣零部件的方法。
看包裝。識別假冒偽劣零配件并不容易,因為高明的造假者往往能以假亂真,而且產品種類層出不窮。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還是可以對低劣假配件加以分辨。一般來說,正宗產品的外包裝質量都比較好,包裝盒上字跡清晰,套印色彩鮮明,標有產品名稱、規(guī)格型號、數量、注冊商標、廠名、廠址以及電話號碼等,有合格證和檢驗員章。一些重要部件和總成類,如化油器、分電器、發(fā)電機等,出廠時一般帶有說明書、合格證,以指導用戶使用、維修以及安裝注意事項,若無這些多為假冒偽劣產品。
看規(guī)格。選購汽車配件時要查明其主要技術參數,特殊技術要求應符合使用要求。雖然有些外觀相差無幾,但稍不注意就安裝不上,或留下人為的故障隱患。大多數汽車配件都有規(guī)定的型號和技術參數。
看尺寸。幾何尺寸有無變形。有些零件因制造、運輸、存放不當,易變形。檢查時,可將軸類零件沿玻璃板滾動一圈,看零件與玻璃板貼合處有無漏光來判斷是否彎曲;選購離合器的動盤鋼片或摩擦片時,可將鋼片、摩擦片舉在眼前觀察其是否翹曲;無骨架油封外緣應端正,用手握使其變形,松手后應能恢復原狀。在選購各類襯墊時,也應注意檢查幾何尺寸及形狀。
看防護。一般來說,大多數汽車零部件都在出廠的時候涂有防護層,如活塞銷、軸瓦用石蠟保護;活塞環(huán)、缸套表面涂防銹油,并用包裝紙包裹氣門、活塞等用塑料袋封裝。它們的表面涂防銹油并用包裝紙包裹,還有的會用塑料袋封裝,而假冒偽劣配件生產廠家由于生產工藝相對粗糙,通常不太注意一些細節(jié)上的處理,如果密封套破損,包裝紙丟失,防銹油流失,那么這些商品即便不是假冒偽劣產品,也是損壞產品,慎買為妙。
看表面。正宗產品是按設計要求采用優(yōu)質材料,而偽劣產品多用廉價低劣材料。汽車配件在存放中,由于材料本身材質、儲存環(huán)境、儲存時間等原因,容易引起干裂、氧化、變色、老化等物理現象;橡膠件出現龜裂、老化現象,接合處有脫焊、脫膠現象,如果經銷商售賣的零配件上有上述的問題,那么這樣的零配件千萬不要購買。
改變“亂局”應多方聯(lián)動
5月12日法新社的一篇看似“鬧劇”的消息反映了我國零部件的整體形象,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21日一份報告稱,超過100萬件來自中國的仿冒電子零部件“估計”已經應用于美國的軍用飛機,“危害了美國的國家安全”。
無獨有偶,據日本汽車零件協(xié)會公布,全球假冒零部件產品的83%在中國。難道假冒零部件在中國就那么“盛行”么?我國汽車市場的短板到底在哪兒?
“在全球汽車產業(yè)格局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站在汽車產業(yè)鏈價值最頂端”,中汽協(xi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對《客車》周刊說,在產業(yè)鏈利潤的最頂端,跨國公司和國際零部件巨頭掌握著利潤的分配權,而中國本土零部件制造商仍然在進行著低成本的游戲策略。要想改變這種格局,絕非一日之功,但需要民族品牌自立自強。
各客車企業(yè)售后負責人也一致建議車主改變貪便宜心態(tài),因為汽車后市場魚龍混雜,相對混亂的汽配城充斥著大量質次價低的零配件,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正常使用,但是無法保障長期使用的穩(wěn)定性及安全性。
除此之外,主流零部件廠是要降低正廠件的價格,壓縮假冒件的生存空間,因為很多廠家在整車利潤不高的情況下,往往把提高利潤的寶押在零配件這塊市場上,正廠件價格虛高的現象比較嚴重;相關監(jiān)管部門要出臺完善的汽車零配件代理制,廠家和相關部門要共同對銷售渠道加強監(jiān)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