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黃金線”上的車輛采購
二等票價25元、運行時間26分鐘、日均36班次……面對武漢到咸寧城際高鐵的開通,湖北咸運集團安達運輸公司(簡稱安達運輸)總經理曾蘭依舊淡然自若,絲毫沒有惶恐、抱怨。
根據以往規律,高鐵所到之處,沿途公路客運必遭“生死劫”。緣何曾蘭沒有絲毫的懼意呢?莫非他有什么“獨門秘籍”?帶著疑問,《客車》周刊記者專訪了這位不走尋常路的企業“舵手”。
布局“黃金線”
87公里的咸武線路一直是當地公路客運的“黃金運行線”,同時也是競爭最慘烈的班線之一。據曾蘭透露,目前該線路上至少有200輛運營車輛,車型種類各異。
安達運輸作為湖北咸運集團八大子公司之一,集公路客運、旅游出租于一體,擁有各類營運車輛180輛。為了能在咸武線路上力拔頭籌,曾蘭投放了近1/10的車輛在這條黃金運營線上。
“正是因為城際高鐵的開通,公路客運的優勢才能凸顯,靈活、快捷、點對點、門到門的服務,讓乘客在身邊就能坐上班車,不用拎著大包、小包折騰火車站。”談及高鐵挑戰時,曾蘭信心滿滿的對記者說。
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發現曾蘭的自信緣于他當初的合理布局。為了應對城際高鐵的沖擊,曾蘭自2010年就對企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為了留住“回頭客”,打造安達運輸的品牌,曾蘭率先在咸寧地區推廣品牌線路、要求司乘人員統一服裝、統一管理,通過提升駕駛員“門檻”保障安全運營。除此之外,他在車型選擇和管理優化上也有一系列的舉措,如他制定了非常苛刻的獎罰體制,保障了司乘人員的規范操作,個性化的運行方案讓很多乘客“情定”安達。
起跑線取勝
車型選擇方面更是曾蘭最為關注的,這一切還要從他2005年的一次“敗筆”采購說起。
2005年的公路車型采購,運營企業更多關注的還是價格,曾蘭也不例外。當時的曾蘭準備帶領安達運輸在旅游客運市場大干一把,他就順應大勢購買了鹽城某品牌49座客車。
“真是一分便宜一分貨,這輛車是便宜,結果提車回來剛到南京,車輛就拋錨了,幾經周折找到了企業負責人,最終車輛也修好了。但后來的運營中,跑一次、壞一次,有幾次還載著游客。”提起那一次刻骨銘心的采購,曾蘭至今義憤不已。
自此之后,曾蘭為首的安達運輸在車輛采購、車型選擇方面形成了幾近苛刻的“體系”。據曾蘭解釋,“車輛是運營企業的‘前沿陣地’,戰爭能否取勝,車輛品質是第一因素。”他進一步說:“安達運輸是絕不允許輸在起跑線上的企業。首先,我們采購客車品牌,首先是看銷售人員的態度,服務人員的反應速度及配件網點等;其次就是絕不就價格上‘扯皮’。品質的保障需要好的零部件供應;第三,車輛造型和品牌知名度。如今的乘客不僅僅關心安全,更多的是舒適和享受。車型必須外觀大氣、內飾舒服,同時品牌知名度要高。”
十年徘徊“迎娶”江淮
回首過去十幾年的車輛采購,曾蘭的言談中對江淮有些許“愧疚”,這還要從他十年內的四次“擦肩而過”說起。
第一次要追溯到2000年前后的企業改制說起,在“有水大家行船、有路大家行車”的呼聲中,“掛靠式”運營模式風靡多年,當時的車輛采購是運營車主自己決定,所以那一次的改制阻力可想而知。車輛品牌五花八門,車型也千差萬別。
改制后,曾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規范運營、規范車型及線路。經過大量的準備工作后,直到2003年前后,運營車主才同意更換車輛,為此曾蘭帶領團隊深入當時主流客車廠調研選購。這也是曾蘭第一次了解江淮,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一次并未選購江淮客車,而是選擇牡丹客車。
第二次則到了2007年,新一輪的車輛更新讓曾蘭再次踏上了調研選車路,第二次到了江淮廠,經過多次比對和討論,曾蘭的提議沒獲支持,依然選購了牡丹。
第三次是2008年,為了適應鐵路提速后的發展,安達運輸全面更新車輛,將高品質、節油性能好、品牌知名度高提升到公司戰略層面。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這一次他們對江淮的認知有了極大的提升,但最終他們并沒有選購江淮,其原因依然是地域保護。
直到2011年,或許是被江淮人持之以恒的態度打動、也許是曾蘭的堅持,他們采購了一輛江淮客車試運營。為了檢驗品質,他們將這輛江淮車投放到旅游班線上,同時再2012春運包車上檢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江淮卓越的品質贏得了安達運輸的一致認可,2012年的更新換代中,江淮客車成為首選。
2012年5月19日,16輛江淮HK6818K正式交付安達運輸。“這僅僅是開始,相信不遠的將來,江淮客車將在‘桂花之鄉’、咸寧大地‘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