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好:中國社會需要企業家精神
2005年,當鄭清好博士正式加入威圖電子機械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圖”)擔任總裁職位時,正好40歲。
回想起當年做出的這個重要決定,鄭清好對記者說,年屆不惑的他當時心里很清楚,接受眼前的這個挑戰對他來說將意味著什么。
如今,他深深地為自己當初的這個決定感到欣慰和自豪。7年來,威圖趁著國家高速發展的巨大歷史機遇,一路高歌猛進,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在中國控制柜市場也取得了絕對的領先地位。
推動本土化戰略實施
從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這家世界領先的箱體系統和箱體技術供應商在中國市場發展得并非一帆風順。直到2005年鄭清好接手時,公司仍面臨規模小、現金流緊張、庫存高等諸多問題。
上任以后,為了改變威圖的現狀,憑借在中國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鄭清好開始大刀闊斧地對威圖既有的模式進行上上下下的改革。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拋棄了公司原有的生產計劃。“當時公司規模不大,但是生產計劃卻照搬德國總部的模式,使得產品積壓很嚴重,企業現金流緊張。”鄭清好對記者表示。
自他上任后的第三個月,威圖原有的生產計劃就被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符合公司發展現狀的生產計劃。自鄭清好給這家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開出的第一劑藥方奏效后,企業的整個現金流開始盤活。
接下來,如何進一步推進企業的本土化工作,是擺在鄭清好面前的重要課題。
他很清楚,威圖雖然在世界市場取得了成功,但要在中國市場取勝,如何開發出適合中國市場的全系列產品是關鍵之一。
盡管,2004年威圖通過在上海建立高新技術生產基地,將其從貿易公司轉變為生產實體,但當時不是所有的部件都實現了本地化生產。說到這里,鄭清好指著擺在桌上的一瓶礦泉水說:“就好比這個瓶子,瓶身在中國生產,但是瓶蓋卻要通過進口。”這顯然大大影響了公司的整體效率和供貨周期。
鄭清好非常清楚,如果得不到威圖德國總部授權的技術資料,本地化生產就是一紙空談。然而,外資企業往往進入中國市場以后,都嚴格把控核心技術知識產權這一關。因此,說服威圖德國總部的上司將技術知識輸入中國市場,真正實現威圖所有產品的本地化生產,并非一件易事。
但是,鄭清好辦到了。學生時代留學德國的經歷,讓他跟德國人溝通起來非常通暢,在經過多次的溝通后,德國人最終被他的真誠所打動。
通過本地化生產,威圖不僅縮短了與客戶的距離感,實現了更快的交貨,同時也使得售后服務和客戶反映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再加上一系列內部管理和外部市場策略的轉變,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內部流程的不斷優化,以及價值鏈上每個環節的嚴格把控,威圖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勢如破竹。
標準化的布道者
在總結威圖的成功之本時,鄭清好還重點談到威圖一直以來對標準化理念的引進和堅持。
“最初,機柜制造商都是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定制化生產,不僅成本高,質量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證。”在鄭清好看來,使用標準化的機柜產品,不僅使大批量和高效生產成為可能,更直接降低了成本和能耗。
作為第一個提出生產標準化產品的機柜企業,威圖的標準化之路剛開始走得很艱難。但在困境中毅然選擇了堅持的威圖終于“等到云開見日出”。自從德國大眾公司開始使用其標準化產品,并要求其供應商也使用這種標準機柜后,威圖的標準化理念慢慢被市場所接受。
“在開拓中國市場的過程中,威圖所走的路也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鄭清好表示,目前他們依然堅定地在中國多個行業推廣威圖的標準化理念。
多年的耕耘讓其嘗到了甜頭。因為使用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威圖的生產效率是同行業的2~3倍。這讓人們看到了標準化生產的優勢所在。
目前,雖然傳統的自動化行業已經接受了威圖所提倡的標準化理念,但是新能源等行業的客戶,大多還是傾向于依然選擇定制化的服務。
“目前,在太陽能光伏行業,我們的訂單都排得很滿,客戶每天催著要我們供貨。”鄭清好表示,供貨周期緊張的原因是客戶除了使用標準化的柜殼之外,其他的輔件全部要求重新設計,這就意味著柜體內的所有零件需要新的圖紙進行設計,然后重新進行質量檢測等一系列的工作。
不難發現,比起標準化的產品,所謂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不僅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效果還跟標準化的產品一樣。在他看來,這也是整個行業供貨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威圖不僅推出新的理念,同時要讓市場接受這一新理念。”鄭清好表示,他要做一個布道者,堅持將標準化的理念在中國市場推廣下去。
倡導企業家精神
在短短7年的時間內,威圖取得的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中小企業成功的典范。作為成功企業背后的杰出企業家,鄭清好也收獲了來自業界的肯定與贊賞。
在鄭清好看來,在我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的關口,社會需要更多像威圖一樣的中小企業的崛起,而促成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社會提供創業的土壤,讓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去創業。
“創業是一種精神,是不斷奮斗、不斷追求進步的創新精神。而具有不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無疑將成為企業成長的原動力之一。”鄭清好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