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源與電力發展的戰略思考
——訪南方電網公司副總經理王久玲
未來我國能源將如何發展?這一如此宏觀的問題著實不易回答,更很少有人會主動談及。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與清潔能源的開發,孰是當前能源建設的重心?能源資源是否會成為未來社會的制約因素?遇到上述被爭執的話題,更多人謹慎地選擇了欲言又止。
而面對上述問題,南方電網公司副總經理王久玲要大膽許多。電網公司作為聯系我國能源供應的重要環節,對能源與電力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諸多研究,結合我國當前的能源發展,王久玲有話要說。
發展可再生能源并非當前節能減排的最佳途徑
“未來社會首先面臨的不是能源資源短缺問題,而是環境容量的制約問題。”王久玲的這一觀點,與市場中絕大多數預言能源短缺的分析截然不同。
根據他的預測,未來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增速將由過去20年的2%下降至1.6%。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化石能源可開采時間在不斷延長,過去的30年中,石油儲采比從34年增長至54年,天然氣儲采比從53年增長至56年,煤炭儲采比盡管呈現下降趨勢,但一直保持在100年以上。“未來隨著核能的開發利用,社會將不會被能源資源所困。”對于核能,王久玲十分看好。
關于未來的發展形勢,他則認為,未來20年用于發電的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57%,比過去20年提高3個百分點,煤炭仍將是發電主要燃料,清潔發電技術進步是解決排放、降低污染的關鍵。但他同時強調,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并不是當前節能減排的最佳途徑,應重視常規能源消費中被浪費部分的再利用。
“目前我們在可再生能源開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與科研資源,我認為這是走了偏道。”王久玲說,“若能將其中一部分投入用于火電廠的排煙和冷卻水以及核廢料的再利用,總體能源效率將大幅提高,全球將獲得更大收益。”
盡管各方在過去10年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全球能源效率提升的表現不佳。在他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火力發電生產中效率相對較低,僅為30%~40%,有60%~70%的能源是在能源轉換過程中被消耗掉。根據他的調查研究,火力發電排放物、核電廠的乏燃料等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均高于目前人類致力開發的風能、太陽能等。而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越高的能源越容易被利用,能源的生產成本也越低,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各方應注重常規能源消耗中被浪費的部分。
對未來電力技術的展望
“我們都知道特高壓技術成功,但它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最重要的規律是均衡發展,如果把能源工業當成一個生命體的話,均衡發展是關鍵。特高壓不是‘萬金油’,用特高壓分配資源的時候,是輸電還是輸煤,需要好好地把賬算清楚。”對于近幾年各方熱捧的特高壓,王久玲卻相當理智。
在他看來,電網規劃應遵循以用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以配置資源最有效、能源消耗最低、環境代價最小進行規劃建設,特別是要避免舍近求遠、棄簡求繁、丟低求高的規劃思路。
目前我國電源結構和布局存在的問題較大,缺乏小容量貼近用戶的電源支撐,電源布局過分集中、局部電網和單一電廠故障都將嚴重威脅電網的安全運行,電網更存在脆弱的一面。“在危機狀況下,我們連最基本的民生用電和重要機構運轉都沒辦法保障,因此未來我國電源規模必須要科學布局安排。”他說。
談及未來能源發展方式,他表達了對當前可再生能源技術利用的“不滿”:“我們不能僅限于發電技術,應將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研究開發為可直接轉換人類需要的能源技術,如太陽能、地熱能的制熱、制冷技術等,這將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除此以外,記者注意到,在他對未來電力技術的展望中,更將儲能技術納入囊中。
“儲能技術是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的關鍵。要改變傳統的儲電儲能單一模式,應該發展多種儲能技術,如:儲熱、儲冷以及機械儲能、化學儲能等,目的是要盡量減少從能源生產到能源消費整個過程中的轉換環節,以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王久玲最后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