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在线最新版WWW中文网-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丰满少妇弄高潮了www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用戶名:   密碼:   立即注冊

機器人產業呼喚“三鏈”協同發展——專訪沈陽新松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

日期:2014/09/22   來源:機電商報   作者:譚思敏
  摘要:面對這么多的內憂外患,中國機器人產業如何才能發展壯大?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曲道奎感嘆了一番當前社會經濟的巨變。他說:“時代變了,很多過去賴以成功的訣竅都行不通了,以往的成功模式現在都是無法復制的,企業經營觀念、發展戰略都必須迅速調整。”

  

  隨著人力成本上升、“招工難”現象加劇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競爭日益激烈,曾被稱作“世界工廠”的中國,正在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強勁而持續的源動力。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36560臺,約占全球銷量的1/5,總銷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不僅如此,通過每萬名從業人員機器人密度的數據比照,中國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也就是說中國機器人市場今后仍有廣闊的增量空間。

  作為中國幾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機器人產業,越來越受到國家及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6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提出要“審時度勢、全盤考慮、抓緊謀劃、扎實推進”,不僅要努力提高我國機器人水平,還要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近年來機器人產業園在國內遍地開花,足見各地方政府為其傾注的高度熱情。相關的資本市場也十分火爆,上市公司機器人投資熱潮不斷,據統計,涉機器人A股上市公司已達35家。

  從以上跡象看,中國機器人產業應該會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現實是否真的如此?

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

  在看到中國機器人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人們還應了解中國機器人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的現狀。近日,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主席、中國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沈陽新松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公司”)總裁曲道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形象比喻:“當前的中國機器人產業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偏偏又安身立命于諸強環伺的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扼殺在搖籃之中。機遇如果抓不住,就是挑戰。”

  跟過去相比,中國機器人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確實已經取得了許多喜人的成就。比如說,2013年國內企業在我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較上年增加65.5%。但是,即便中國機器人產業已經有了較快的發展和顯著成就,即便機器人的概念在中國十分火爆,即便中國機器人市場的能量舉世矚目,中國機器人產業和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據了解,在當前的中國品牌機器人企業中,能賺錢的只有少數。

  跟裝備制造業很多行業一樣,中國機器人產業也未能擺脫“高端能力不足,低端產能過剩,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魔咒”,產品基本上都集中在低端市場。在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依賴于進口的局面仍未改變,由此帶來的成本問題懸而未決。不僅如此,中國機器人企業在技術、品質、品牌、營銷等多方面與國際領先品牌尚有不小的差距,在原始創新能力、產業生態鏈、行業聚集能力以及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上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除了自身的不足之外,中國機器人產業還面臨著國際品牌的強勢圍堵。近年來,ABB、發那科、安川電機和庫卡等國際機器人巨頭均已發覺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搶占市場份額。ABB上海康橋基地是ABB全球兩大生產基地之一,累計生產機器人超過2萬臺,其90%在華銷售的機器人均是在中國本土化生產。201012月,上海發那科在寶山一期工廠建設全新的機器人系統工廠,產能達到3800臺套;2013年二期開建,預計將在未來兩年陸續投產,產能超過1萬臺套。2013622日,安川電機在常州投資40億日元建設的世界最大機器人工廠正式投產,預計2015年可實現年產1.2萬臺套。庫卡的上海松江工廠于201210月奠基,2014311日正式開業,單班制年產能可達5000臺。

  外資企業對中國品牌的打壓與扼殺,基本上人盡皆知。“當我們做不了的時候,他們賣起高價來毫無上限;等我們終于可以做了的時候,他們又沒有下限地壓低價格。”曲道奎表示。

昔日的成功不可復制

  面對這么多的內憂外患,中國機器人產業如何才能發展壯大?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曲道奎感嘆了一番當前社會經濟的巨變。他說:“時代變了,很多過去賴以成功的訣竅都行不通了,以往的成功模式現在都是無法復制的,企業經營觀念、發展戰略都必須迅速調整。”

  不得不說,新松公司的崛起,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一段不朽傳奇。若干年前,在曲道奎的英明決策下,該公司果斷解決了“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問題,從最開始的“敲邊鼓”、“非主流”到逐漸轉入“主戰場”,十幾年間填補了我國機器人發展史上的多項空白,與國際機器人巨頭在世界范圍內同臺競技,如今在中國已經穩坐“第一把交椅”多年,并且還是中國機器人第一股。

  盡管如此,站在眾多成就和光環之前的曲道奎并沒有絲毫驕矜之氣,言語中反倒是頗多凝重,給人以如履薄冰之感。

  “過去我們是趕上了‘好時候’,市場機會比較多,外資還沒有大舉進入,進來了也沒怎么發力。而如今,市場上已經沒有縫隙可鉆,沒有邊鼓可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淡化了‘時域’和‘空域’的概念,企業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曲道奎告訴記者。他認為,新的生存環境對企業綜合實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有一些中國企業即使做不大,但靠著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或其他導致競爭不充分的因素,仍能偏安于一隅。而未來,企業要么“去整合”,要么“被整合”,要么就死掉。

  而且,現在中國制造業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共識——慎用低價策略。如果因為技術進步帶來成本下降而降低價格,就沒有任何問題,是企業競爭力增強的一種表現。若是靠犧牲產品品質或性能、犧牲員工利益、犧牲公司利潤來降低成本以實施低價策略,則必然是難以為繼的。而機器人作為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曲道奎說:“機器人產品如果沒有一定的高技術含量,白送別人都不要。”

  最令曲道奎擔憂的,是“高技術產業的低端化運作”。當前,中國機器人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定位,主要集中于最低端。雖然身處機器人這個高新技術產業當中,但不少中國企業仍然是從事著加工制造、裝配組裝等工作,跟高新技術扯不上任何關系,根本享受不到高新技術產業的紅利和高附加值。“這是中國機器人產業非常危險的一件事。”他說。

期盼“三鏈”協同發展

  曲道奎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要想真正發展起來,必須要實現技術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等“三個鏈條”的協同發展和有機結合,同時加強資源整合的能力。

  技術創新的關鍵性毋庸置疑,但具體如何實現,國內還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而這正是制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短板。以RV減速器為例,中國申請人申請的專利僅26項,且有效專利只有13項,發明專利只有2項;國外申請人在華申請了專利47項,其中有效的26項全部是發明專利。

  如何才能加強機器人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過去人們談論得比較多的是“產學研結合”,但在曲道奎看來,這種“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創新模式只是理論上很完美,實際卻是“水中月”。因為“產學研結合”模式很難保證體系的正常運行,沒有組織引導,沒有利益關系維系,也沒有各種紀律約束,很容易變成一種短期的合作行為,比如某個項目攻關,而無法成為一種長期、可持續的創新模式。

  在這種背景下,831日,中國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掛牌成立,打造創新平臺,驅動產業發展。從創新模式上看,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探索,而新松公司和曲道奎正是促成此事的重要推手。

  在產業鏈方面,曲道奎尤其強調價值鏈和企業定位。在價值鏈上,中國機器人產業存在兩個難題,導致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效果不佳。一方面,研發主體集中在科研院所,少有具備產業化前景的研發成果,至少97%的研發成果無法轉化;另一方面,即便研發出了一項很好的成果,也未必能成功轉化,因為很多企業根本就不具備研發成果的沉淀和轉化能力。

  “企業定位沒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體系,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都可以制定不同的發展戰略和定位。其中比較關鍵的,是關于競爭力、差異化的思考和整合資源的能力。”曲道奎告訴記者。或許跟中華傳統文化有關,很多中國企業都會不自覺地追求“大而全”,而很少有像國外那樣在某種零部件或某個細分領域做到全球領先的案例。

  而資金鏈方面,則是曲道奎眼中“做得最不好的”。他說:“美國企業都是用資金‘喂’出來的,中國企業一般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滾雪球滾出來的。在硅谷,一旦有研發成果、技術發明甚至一個簡單的IDEA,馬上就會有VCPE來支撐和投入,到了一定程度就納斯達克上市。在中國,可以看到很多‘小老頭’企業,多少年了都長不大。”

  曲道奎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想要“突圍”成功,不只是簡單的技術、產品的概念,而是企業究竟按照什么樣的模式來發展,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快速整合資源、加快自身發展的相對速度。

文件閱讀
    相關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