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道奎: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領跑者
2014年過去了。這一年,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公司”)總裁曲道奎又多了一個新身份——“中國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
早在2013年4月21日“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剛成立的時候,他就在眾望所歸之下被推舉為聯盟主席。自此以后,過去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的中國機器人行業狀況得到了轉變,全產業抓住契機、協同并進逐漸成為主基調。從那時起就意味著,此后曲道奎不只是要做好新松公司,還要更多地承擔起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任。
無論對于公司總裁、聯盟主席還是理事長等各種身份,曲道奎都顯得游刃有余。每次在接受《機電商報》記者采訪時,他都是侃侃而談、條理清晰、言辭深刻,儒雅且精干的外表下,閃耀著一顆“產業報國”的赤誠之心。
他的過往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演繹著“創業報國”的完美軌跡。如今的他,已經不只是局限于新松公司的領導者,而是越來越多地為整個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健康發展孜孜奉獻。
勇于拓荒的學者
1961年9月生于山東青州的曲道奎,是機器人研究開發領域的資深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他于20世紀80年代初考取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在“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門下從事機器人研究,成為我國最早一批專攻機器人學的研究生,并于1996年成為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7月到1993年12月,他被派往德國薩爾大學(Universitaet des Saarlandes)電子技術系系統理論實驗室作訪問學者,從事神經元網絡在機器人中的應用研究。學成歸來后,曲道奎被任命為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機器人研究開發部部長,機器人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有了這個用武之地后,他開始將自己對中國機器人發展的前景判斷變為現實。
當時,中國制造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制造業企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與日俱增,但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一直都被外國企業壟斷。曲道奎和同事們冷靜分析,考慮到自身作為一個市場新人的各種不足,制定出了“避開主戰場,到外國企業無暇顧及的領域,到客戶可以降低要求選擇供應商的非關鍵領域,去求生存、圖發展”的策略。
1995年,曲道奎和同事們研制的20臺移動機器人(AGV)以富有競爭力的性價比被沈陽金杯汽車公司采用,更將這一技術出口到韓國三星航空株式會社。這20臺訂單和技術出口,讓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名利雙收,不但開始告別此前一直依靠國家投入的艱難生存狀況,而且也在國際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巨頭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最直接的效果是,中國機器人得到了市場認可,外國企業同類產品因此大幅降價,以迎接這個曾被低估的競爭者的挑戰。
受到鼓舞的曲道奎和同事們乘勢而上,傾全力加快對機器人產業化的推進。2000年,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了以“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之名命名的新松公司,時年39歲的曲道奎出任公司總經理。
敢為人先的總裁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領導人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非常關鍵的。而據了解,如今新松公司在國內機器人行業已經坐穩“老大”交椅。2012年新松公司營業收入突破10億元,同比增長33.29%。據工信部統計,新松公司2012年工業機器人年銷售量1200臺,遙遙領先其他國內機器人企業,并逐步趕超國外一線品牌。其“領跑者”身份,有多個“第一”作為支撐:中國工業機器人誕生的搖籃,最早推行國產機器人產業化,智能移動機器人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第一家入選中國名牌機器人企業,中國第一批91家創新型企業,中國機器人第一股……
新松公司成立13年來,在曲道奎的帶領下,以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為契機,共取得90多項關鍵技術成果,實現百余項技術創新;多項研究成果已申報國家專利,每年獲得授權專利200多項,開發出了5大系列100余種機器人產品;完成重大項目裝備新產品產值貢獻率達90%以上,并起草制定了多項機器人國家標準。
經過13年的發展,新松公司不但填補了我國機器人發展史上的眾多空白,為中國機器人產業化起到拓荒者的貢獻,也通過這些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為中國工業化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手作用;不但從邊緣滲透向主流,讓中國人在世界機器人產業領域“站起來了”,而且還越走越高?,F在的新松公司,不但可與國際機器人巨頭分庭抗禮,而且在某些領域已處于領先地位,進而在市場上由完全被動走向主動,從追著市場跑轉變為領著市場走。
在機器人產業這個高科技領域,新松人以執著的精神、強大的科研實力,走出了一條產業創新之路。目前,新松公司的機器人系列產品已成功出口到美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墨西哥、泰國等世界眾多國家,以創新技術撬動了全球市場,躋身世界強手之林。
實際上,曲道奎早已為新松公司制定好了“雙輪驅動”的國際化戰略,即IPO成功,以資本為杠桿,向海外拓展市場,通過產品滲透、境外合作等手段,將公司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集團化的大型產業集團,成為國際知名的高技術公司,立于世界先進裝備之林。如今,這一戰略夢想正在一步步照進現實。
產業報國的領袖
跟過去相比,中國機器人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確實已經取得了許多喜人的成就。但實際上,中國機器人產業和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能賺錢的企業只有少數。因為跟裝備制造業很多行業一樣,中國機器人產業也未能擺脫“高端能力不足,低端產能過剩,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魔咒”,產品基本上集中在低端市場。與此同時,中國機器人產業還面臨著國際品牌的強勢圍堵。
曲道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形象比喻:“當前的中國機器人產業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偏偏又安身立命于諸強環伺的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扼殺在搖籃之中。機遇如果抓不住,就是挑戰?!?/span>
道理似乎大家都明白,問題是怎樣才能抓住機遇?“過去我們是趕上了‘好時候’,市場機會比較多,外資還沒有大舉進入,進來了也沒怎么發力。而如今,市場上已經沒有縫隙可鉆,沒有邊鼓可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淡化了‘時域’和‘空域’的概念,企業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鼻揽嬖V記者。他認為,新的生存環境對企業綜合實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有一些中國企業即使做不大,但靠著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或其他導致競爭不充分的因素,仍能偏安于一隅。而未來,企業要么“去整合”,要么“被整合”,要么就死掉。
最令曲道奎擔憂的是“高技術產業的低端化運作”。當前,中國機器人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定位,主要集中于最低端。雖然身處機器人這個高新技術產業當中,但不少中國企業仍然是從事著加工制造、裝配組裝等工作,跟高新技術扯不上任何關系,根本享受不到高新技術產業的紅利和高附加值。
曲道奎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要想真正發展起來,必須要實現技術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三個鏈條”的協同發展和有機結合,同時加強資源整合的能力。而他說的這些“鏈”,都是已經超越了單個企業的存在,是需要整個產業和相關機構包括協會、院校等合力而為,而他正是其中的大力促成者兼領袖人物。
無論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還是中國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抑或是其他各種鮮為人知的活動、會談,都體現了曲道奎振興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