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充電樁之憂
2015 年,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計劃到2020 年,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 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 萬個,以滿足全國500 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然而,在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勢如破竹的同時,包括充電樁不兼容所有車型、充電過程時常中斷、充電支付方式不靈活等在內的諸多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
加之,目前我國充電樁產品還處于自愿認證階段,很多企業送檢的設備和實際投運的設備技術參數有著很大差別。因此,由第三方檢測機構對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進行測評,用數據說明充電基礎設施行業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勢在必行。
近日,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在北京隨機選取了行業內具有代表性的15 個品牌的直流充電樁,并以江淮IEV5 和北汽EV200 兩款車型作為輔助測試工具,分別從功能性、兼容性、易用性、協議一致性、可靠性、通信信號質量等方面設計測試指標,進行實地測試和統計分析。
據介紹,中國軟件評測中心依據《GB/T 27930-2011 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GBT27930-2015 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GB/T 18487.1-2001 電動車輛傳導充電系統一般要求》等10 個標準,制定了直流充電樁的測評流程.
在測評過程中,該中心發現的首要問題是,多數充電樁協議可靠性不達標。防止過度充電是充電樁可靠性的重要內容,為了讓充電機根據電池需求來調整充電電壓和電流,標準《GB/T 27930-2011》中設置了電池充電需求報文BCL,要求充電機在100毫秒內沒有收到BCL,應立即結束充電。但在被測試的15個品牌充電樁中,僅有6個達標。
“充電樁未接收到車端發送的需求數據時,未中斷充電動作,可能導致過度充電,從而釀成安全隱患。”賽迪智庫的專家分析。
其次,充電模式和操作差異造成充電樁使用不便。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逐漸擴大,充電樁的充電模式也實現了多樣化。在測試的15 個品牌的充電樁中,設置“按時間”、“按金額”、“按電量”等充電模式的占比46%(7/15),但半數以上未能實現。而且,充電操作存在差異,部分充電樁流程復雜,操作步驟較多,操作時間跨度從15秒到60秒不等。
再者,通信協議未嚴格貫徹國家標準,易造成質量隱患。測評結果顯示,所有被測試充電樁的通信協議均采用2011 版,未使用2015版新國標。部分充電樁甚至還沒有嚴格貫徹2011 版國家標準,這很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質量問題。
例如,有1個品牌充電樁在配置階段最大輸出電流超出范圍,依據《GB/T 27930-2011》,該協議會錯誤影響剩余充電時間預估,以及程序中其它與之相關的安全狀態的判斷,使充電樁存在安全隱患。
第四,部分充電樁在通信過程中信號質量不達標,易造成充電非正常中斷,進而引發安全事故。在所測15個品牌的充電樁中,信號質量不達標的有9個,占比60%,并且在這9 個品牌充電樁中,出現充電非正常中斷情況的有5個,占比56%。
此外,購電方式繁瑣且費用不統一,易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在被測試的15個品牌的充電樁中,支持的購電方式有充電卡、手機App、微信訂閱號3 類。購電方式雖有多種,但是支付并未實現互聯互通。目前,每個車主需要準備多張不同品牌的充電卡,并預先充值。盡管手機APP 更為便捷,但車主也需要用手機下載四五個充電APP。
專家指出:“關于充電計量和計費的檢測制度也有待完善,由于電費、服務費、停車場收費各不相同,導致充滿同一輛車所需費用的差異較為明顯,在有些充電樁充滿僅需不足40 元,而有些充電樁則需60元以上。”
針對上述問題,賽迪智庫的專家建議:加強對充電標準的貫徹執行,建立多方參與的質量保證機制;強化安全監管,形成以行業為主體的監督體系;擴大測評領域,繼續履行第三方職責。
在充電標準的貫徹執行方面,一是要充分發揮第三方檢測認證機制的作用,讓相關企業受到嚴格監督并使其重視底線原則,即保障相關產品達到標準成為企業生產的底線,以此保證充電基礎設施能夠在兼容性、質量、安全等方面符合國家的標準規范要求;二是把充電基礎設施標準執行情況作為對示范城市考核的標準,以行政力量促進充電基礎設施品質的提升。
在安全監管方面,要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加大對標準的貫徹力度,還應激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行業的自我監管活力,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監督。例如,行業下游企業要對上游合作企業進行嚴格篩選,將質量管理優秀的企業列為合作伙伴,將不符合安全標準的企業剔除出供應商名單。
同時,在形成行業規模的基礎上,成立電動汽車與充電基礎設施行業協會,對相關標準進行統一協調和落實,徹底結束單打獨斗的局面。此外,行業協會內部還應建立監督委員會,形成黑名單制度,以此促進企業的良性競爭與發展。
針對充電基礎設施存在的質量及安全方面的問題,中國軟件評測中心表示,后續會將測試對象和評價內容擴展到其它方面。一方面,開展充電樁APP的檢測工作,包括適配性、安全性、功能實現等方面的測評,對外發布充電樁APP排行榜;另一方面,將測評工作推廣至充電樁電氣特性測評、充電運營監控系統測試、充電站安全隱患排查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