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未來十年路徑漸明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結構日益呈現出服務經濟主導的發展趨勢,高收入國家無一例外地經歷了向服務經濟為主轉型的結構性變革。
當今世界,服務經濟內涵更加豐富、技術更加先進、業態更加多樣、模式不斷創新,在產業升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已經成為支撐發展的主要動力、價值創造的重要源泉和國際競爭的主戰場。
近日,國家發改委研究起草了《服務經濟創新發展大綱(2016—2025年)》,并向社會征求意見。此次公開意見時間為2016年11月7日至11月20日。
設定“十年倍增”目標
在科技進步和經濟全球化驅動下,世界服務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發展模式深刻變化,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國際分工格局深度調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與此同時,我國已進入服務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發展的空間與潛力巨大,但也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國家發改委指出,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發展連續邁上新臺階,2011 年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2012年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2015 年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過50%。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服務品種日益豐富,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有力支撐了經濟發展、就業擴大和民生改善。
然而,我國服務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強,質量和效益偏低。服務供給未能適應需求變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整體上處于國際分工中低端環節,服務貿易逆差規模較大。
“更為關鍵的是,服務經濟發展還面臨思想觀念轉變相對滯后、體制機制束縛較多,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尚不完善等障礙?!闭髑笠庖姼逯袑懙溃诜战洕M入全面躍升的重要階段,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和消費升級,為服務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
基于此,征求意見稿提出以下發展目標:到 2025 年,服務經濟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有效供給持續擴大,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提升效率基礎上,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十年倍增”,支撐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國家競爭力提升的功能顯著增強,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由服務經濟大國向服務經濟強國邁進的基礎更加堅實。
鼓勵新業態新模式
征求意見稿還提出,要營造激勵服務創新的寬松環境,鼓勵技術、業態、模式創新應用,以先進文化提升服務經濟內涵,不斷為服務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在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方面,重點支持三個方向:鼓勵平臺經濟發展,加快完善有利于平臺型企業發展的金融、復合型人才供給、兼并重組等政策,支持平臺型企業帶動和整合上下游產業;支持分享經濟發展,建立健全適應分享經濟發展的登記管理、新型就業形態、質量安全、稅收征管、社會保障、信用體系、風險控制等政策法規,引導企業依托現有生產能力、基礎設施、能源資源等發展分享經濟;促進體驗經濟發展,鼓勵企業挖掘生產、制造、流通各環節的體驗價值.
征求意見稿還特別提到,要促進流通服務轉型發展。以提高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為目標,積極推動流通服務創新轉型,優化城鄉網絡布局,提升流通服務水平,增強基礎支撐能力。
一方面,大力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標準化、網絡化、智慧化水平,建設高效便捷、通達順暢、綠色安全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積極發展港航服務、冷鏈物流、城鄉配送、國際物流;推進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推動物流與制造、商貿聯動發展等。
另一方面,促進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平等競爭,構建差異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現代商貿服務體系;促進電子商務規范發展,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引導流通企業加強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等。
構建產業協同發展體系
“鼓勵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以服務為主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型龍頭企業,強化服務業對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全產業鏈支撐作用,形成交叉滲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系統?!闭髑笠庖姼逵幂^大篇幅闡述了各產業間融合發展的方向。
其中,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主要指充分發揮制造業對服務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有序推動服務與制造雙向融合,促進有條件的制造企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服務企業向制造環節延伸。
首先,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制造企業向創意孵化、研發設計、售后服務等產業鏈兩端延伸,建立“產品+服務”盈利新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向設計咨詢、設備制造及采購、施工安裝、維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總集成總承包商轉變。支持領軍制造企業“裂變”專業優勢,面向全行業提供市場調研、研發設計、工程總包和系統控制等服務。鼓勵制造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推動網絡化協同制造,積極發展服務外包。
其次,推動服務向制造拓展。以產需互動為導向,推動以服務為主導的反向制造。鼓勵服務企業開展批量定制服務,推動生產制造環節組織調整和柔性化改造。支持服務企業利用信息、營銷渠道、創意等優勢,向制造環節拓展業務范圍,實現服務產品化發展。
再者,搭建服務制造融合平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電子商務集聚區,系統構建信息、營銷、售后等個性化服務體系,柔性制造、智慧工廠等智能化生產體系,電子商務、金融、物流等社會化協同體系。
此外,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征求意見稿還提出了強化服務經濟發展的幾大支撐,包括健全服務經濟配套制度和基礎設施,改善社會信用環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消費者權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