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出臺 開啟數十萬億盛宴
作為經濟下行壓力下實現逆勢增長的一股重要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更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
日前,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產業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顯提升。
目前,不僅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等領域一批企業的競爭力進入國際市場第一方陣,高鐵、通信、航天裝備、核電設備等國際化發展也實現了突破,一批產值規模千億元以上的新興產業集群有力支撐了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此次發布的《規劃》指出,未來5~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信息革命進程持續快速演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廣泛滲透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信息經濟繁榮程度成為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志。增材制造(3D打印)、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超材料與納米材料等領域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傳統工業體系分化變革,將重塑制造業國際分工格局。
為此,《規劃》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并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形成全球產業發展新高地。
具體包括以下細分目標:到2020年,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薄弱環節實現系統性突破,總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生物產業規模達到8萬~10萬億元;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產值規模達到10萬億元以上;數字創意相關行業產值規模達到8萬億元等。
《規劃》還確定了8個方面的發展任務,包括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跨越發展,拓展網絡經濟新空間;促進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突破發展,引領中國制造新跨越;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步伐,培育生物經濟新動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壯大,構建可持續發展新模式;促進數字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創造引領新消費;超前布局戰略性產業,培育未來發展新優勢;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拓展國際合作新路徑等。
為保障目標落地,《規劃》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構建產業創新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加大金融財稅支持、加強人才培養與激勵等6方面政策保障支持措施,并部署了包括集成電路發展工程、人工智能創新工程、生物技術惠民工程、新能源高比例發展工程、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創新提升工程等21項重大工程。
據統計,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8個百分點,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25.1%,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4.7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長83.7%。
按照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相關產業產值規模有望超過60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5%。中國工程院的相關報告預測,“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將達到20%左右,約3倍于同期GDP增長。
“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我國成為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除了“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方向,《規劃》還勾畫出未來十多年的遠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