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發文 推動船舶工業轉型升級
1月12日,工信部聯合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國防科工局六部委印發了《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該文件提出了六大重點任務和六項保障措施。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力爭造船產量占全球市場份額在“十二五”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國際市場份額分別達到35%和40%左右,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
船舶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和軍民結合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和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新世紀以來,我國船舶工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國。
當前,國際主流船舶市場需求持續低迷,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急劇萎縮,世界造船業全面陷入困境,我國船舶工業正面臨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同時也面臨彎道超車的歷史性機遇,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造船行業進一步下滑。前11個月,全國三大造船指標同比下降;承接新船訂單199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船舶工業是由大到強的戰略機遇期,為全面深化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建成規模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結構優化的船舶工業體系,力爭步入世界造船強國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
具體來看,市場份額穩中有升是首要任務。國際競爭地位進一步提高,力爭造船產量占全球市場份額在“十二五”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和40%左右。
其次,科技創新能力進入世界造船先進行列,船型的能耗經濟性、環保性、安全性、智能化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概念/基礎設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的核心技術,船舶規范標準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低于銷售收入的2.5%。
在結構調整方面,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形成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世界級先進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配套能力明顯增強,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本土化設備平均裝船率分別達到80%、60%和40%以上,成為世界主要船用設備制造大國;骨干船舶、海工裝備和配套企業基本建立全球研發、營銷和服務體系。
此外,質量效率大幅提升。骨干船廠全面建立精益制造體系,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建成一批智能車間和智能生產線。大中型企業資源計劃(ERP)普及率和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均達到97%,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達到90%。船舶和海工產品質量品牌信譽度明顯提高,船舶“白名單”企業造船效率達到15~20工時/修正總噸,標桿企業造船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效益實現穩步提升。
《行動計劃》還提出六大重點任務,包括提高科技創新引領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先進高效制造模式,構筑中國船舶制造知名品牌,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全方位開放合作等。
對于提高科技創新引領力,《行動計劃》要求加強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建設高水平創新中心、實施重大專項工程。其中特別提到,要加快啟動深??臻g站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大型郵輪、智能船舶、船用低速機、第七代深水鉆井平臺等一批重大創新工程和專項,產學研用協同攻關,系統地開展重點領域基礎共性技術、產品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關鍵系統和設備研制,以及標準規范制定等。
此外,《行動計劃》還要求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要適應國內郵輪游艇等傳統高端消費潛力加速釋放的趨勢,加快實現郵輪自主設計和建造,大力發展中小型游艇和新型游艇設計制造,還要積極開展深海漁業養殖裝備、可再生能源開發裝備、深海礦產資源開發裝備、海洋空間開發利用裝備、極地技術與裝備等研制和應用。
為實現上述目標,《行動計劃》提出加強產業創新和推廣應用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完善保險支持政策、加強新需求的培育、健全多層次人才保障體系、發揮中介組織和專業機構作用等六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尤其是在加大金融支持方面,推動完善在建船舶抵押相關政策、鼓勵和指導金融機構根據實際情況對船舶行業實行差別化的授信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船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船舶行業兼并重組和國際產能合作等舉措均被寫入《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