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中國企業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作為全過程參與福馬連續壓機研發和產業化的一員,中國福馬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劉群無疑是最全面了解這個項目的人之一。談到該項目的啟動、經過、收獲等,他如數家珍。
問:從2008年研發啟動至今,主要遇到哪些困難?
答:總結為三方面。一是攻克技術難題,連續壓機屬于先進大型成套裝備,不僅工藝復雜,對精度要求極高,還需要突破國外專利的封鎖;二是人才配置難題,不僅需要設計人才,還需要工藝、安裝調試、生產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三是資金保障難題,這個項目僅研發環節就需要投入上千萬,整個項目從研發到產業化累計投入3億元以上。
尤其在資金方面,除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投入的1億元外,其余都需要企業自籌解決,壓力極大。從更高層面看,這類大型項目的成功,受益者不僅是企業,對行業人才隊伍的培育建設和民族工業的發展壯大都具有重要意義,希望未來國家層面能對這類項目加大支持力度,在科研經費上給予更多傾斜。
問:第一單商業合同是如何促成的?具有哪些意義?
答:先進大型成套裝備的高額售價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不是一個小數目,比如我們第一個合同廣西得力項目,其總價達到1.3億元。第一單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2012年福馬在江蘇宿遷建設的第一條試生產線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國機財務公司提供的國內買方信貸業務填補了買方資金缺口。
廣西得力項目的意義在于真正打開了商業化的局面,如果沒有這一單,第一條試生產線暴露的問題就沒有改進的機會,連續壓機項目最終可能半途而廢。此外,通過國機集團內部協同,實現裝備制造企業和金融服務企業的合作,也成為用金融資本撬動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
問:在突破國外技術壁壘和加強自身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福馬通過該項目收獲了哪些經驗?
答:首先,這個項目的成功說明國外的技術壁壘是可以突破的,盡管當時德國企業在連續壓機的相關重要領域布滿專利,以至于很多國內企業都不敢去觸碰,但事實證明,我們還是能找到突破口。
其次,過去國內的制造企業經常“拷貝”國外技術,但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這種發展模式在未來是走不通的。中國企業必須通過自主創新,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知識產權。
目前,福馬連續壓機已經形成了包含歐洲發明專利在內的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并在2016年入選國機集團十大科技創新成果。在國產連續壓機生產線面世后,連續壓機生產線的市場售價至少下降30%以上,為中國人造板工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何 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