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數據企業呈金字塔狀分布 產業迎來爆發期
8月24日,在工信部信軟司指導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賽迪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評估報告(2017年)》(以下簡稱《評估報告》)。
這是自《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發布以來的第一個年度評估報告,重點聚焦區域、行業、企業三個層面,通過制定指標體系測算發展指數,剖析發展水平、層次和特點。
據賽迪研究院預測,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在2016年達到3100億元之后,新業態、新業務、新服務迎來爆發式增長,今年規模有望達4185億元,未來2~3年市場規模年增長率將保持在35%左右。
首個產業評估報告
近年來,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大數據基礎環境不斷優化、數據資源大量積累、大數據企業快速發展、行業應用不斷深化,但由于大數據定義和邊界的不清晰、相關統計體系的缺失,造成業界對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所處的發展階段等情況難有準確的判斷。
作為《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頒布后的第一個年度大數據產業評估報告,此次發布的《評估報告》為我國大數據產業健康發展和相關產業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評估報告》重點聚焦于區域、行業、企業三個層面,通過制定指標體系測算發展指數,剖析發展水平、層次和特點,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這對于研判應采取的政策措施、推動我國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賽迪研究院的專家表示,從概念定義上來看,大數據產業指以數據生產、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相關經濟活動,包括數據資源建設、數據軟硬件產品的開發、銷售和租賃活動,以及相關信息技術服務,可從三個產業層次加以理解。
一是大數據核心產業,指專門應用于大數據運行處理生命周期的軟件、硬件、服務等,包括大數據硬件、大數據軟件、大數據服務和行業大數據。
二是大數據關聯產業,指在大數據運行處理的過程中,為其提供基礎設施、處理工具、相關技術等的產業,包括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
三是大數據融合產業,指大數據與其他行業領域融合產生的新興業態、升級業態,包括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機器人、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等。
區域集聚效應明顯
《評估報告》分為總體篇、區域篇、行業篇、企業篇、展望篇五個篇章。區域篇重點比較了全國各省市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并從環境、產業、應用三個層面剖析了區域大數據的發展特點。
“我國各省(市)大數據產業的發展由于政策環境、產業基礎、應用特點等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梯級分布特征,大數據產業發展地區集聚效應顯著。”賽迪研究院的專家表示。
《評估報告》指出,2016年,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引領產業發展,其所在區域的大數據產業發展總指數在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總指數的占比高達38.5%。大數據產業區域集聚發展格局逐步形成,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
同時,我國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四個分區產業發展差異化明顯。東部地區大數據發展水平最高,占全國大數據發展總指數的44%;西部地區緊隨其后,在全國總指數中占比達到31%;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占比分別為17%和8%。
分省市看,各地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北京、江蘇、浙江、山東、上海這五大省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占全國總指數值的比重超過40%。而云南、吉林、河北、內蒙古、廣西等11個省市相對落后,占全國指數的比重僅為8.8%。
各行業間差異明顯
《評估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10個重點行業大數據發展水平差異化明顯。由于行業特點、生產特征、發展需求各有不同,行業大數據發展形成了鮮明的行業特征。發展水平由高至低依次為:金融、政務、交通、電信、商貿、醫療、教育、旅游、工業、農業。
從消費端和生產端來看,消費端(金融、政務、交通、電信、商貿、醫療、教育、旅游)的大數據發展指數占總體發展指數的89%,生產端(工業、農業)的大數據發展指數占總體發展指數的11%,行業大數據發展正在由消費端向生產端逐漸滲透。尤其是,金融、政務大數據發展指數值較為突出,分別占總指數的16%和15%。
隨著《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貫徹落地和實施,我國各行業大數據的基礎環境持續優化。政策的連續出臺使政務大數據的基礎環境具有明顯的優勢,評估指數為16.16,高出平均值6.99,占整體指數的18%,高居首位。
從數據匯集來看,以行業大數據的數據采集率、數據集聚能力和數據流通水平為主要評估因素,各行業數據匯集水平呈現較為明顯的三階梯局勢,并形成了較為明顯的“數據鴻溝”現象。
從應用來看,以行業市場空間、龍頭企業/單位投入占比以及行業大數據平臺(國家級)數量為主要評估因素,大數據行業應用水平評估總指數為109.08,平均指數為10.91。
整體來看,行業應用指數差別懸殊不大。醫療、農業行業應用指數分別為5.99、4.39,明顯低于平均指數,占整體發展指數的5.49%、4.03%,應用水平將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TOP100呈金字塔狀分布
“總體來看,我國大數據企業呈現金字塔狀的實力分布。”《評估報告》分析,從金字塔上層來看,我國大數據企業發展指數高于50的企業數量占比僅為5%。
其中,大數據企業發展指數處于50到100之間的僅占3.2%,高于100的僅占1.8%,位于金字塔尖端;從金字塔中層來看,發展指數處于30到50之間的企業數量占比為6%,處于20到30之間的企業數量占比為19.3%;從金字塔底層來看,發展指數處于20以下的企業數量占比高達69.7%,可見這一區間集聚了數量較多的中小微企業。
從技術研發來看,我國大數據企業分布整體呈現“龍頭企業領先、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格局。以華為、中興等通信企業和BAT等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技術研發實力遙遙領先,并且,龍頭企業之間技術研發能力差異較大,排名第1的華為(78.76)與排名第14的攜程(20.49)技術研發指數極差達到58.2。
另一方面,我國大數據企業技術研發指數低于20的企業占比達到93.55%。由此可見,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能力整體處于較低水平,且企業間差異性較小。
從市場拓展來看,我國大數據企業呈現出“主體平穩、少量突出”的分布格局。在大多數企業市場拓展能力不足的同時,龍頭企業市場拓展能力強勁,以較少的企業數量占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成為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重要引領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評估報告》首次評出大數據企業TOP100。以華為、阿里巴巴、騰訊、中興、百度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龍頭企業處于第一陣營,發展指數領先優勢十分明顯,排名第1的華為與排名第11位的浪潮之間的指數跨度高達87。
隨著企業排名向后推移,企業發展指數的跨度逐漸降低,企業實力更加接近,排名第15位的東軟集團與排名100位的中油瑞飛之間的指數跨度僅為22。絕大部分大數據企業發展指數處于20以下,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空間。
此外,《評估報告》還預測了大數據產業發展態勢,指出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將迎來“黃金期”,產業聚集將進一步特色化發展,技術融合創新將更加深入,工業大數據對智能制造的賦能效應將進一步釋放,以及大數據安全和數據跨境流動將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夏小禾)
- 06-07大數據釋放大能量——記..
- 04-01落實政府規劃 助推產業..
- 03-17運用大數據提升線纜監管..
- 08-102016年我國大數據核心產..
- 06-27發現正泰 | 發現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