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放緩
國家統計局8月27日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1—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2481.2億元,同比增長21.2%,增速比1—6月放緩0.8個百分點。
其中,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126.7億元,同比增長16.5%,增速比6月放緩2.6個百分點。
“利潤增速放緩主要受極端高溫天氣條件下部分企業放假、停產等短期非經濟因素影響。”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解讀,總體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企業效益同比呈現好轉態勢,工業利潤繼續保持較高增速。
分企業類型看,1—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273.9億元,同比增長44.2%;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9.4億元,增長3.7%;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9907.3億元,增長22.9%;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197.7億元,增長17.7%;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161.6億元,增長14.2%。
“國有控股企業效益顯著回升。”何平提醒關注,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4.2%,增速比6月加快13.5個百分點;其中,中央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5%,扭轉了6月同比下降6.5%的局面。主要歸因于石油加工、煤炭和鋼鐵等行業效益明顯提升。
分行業看,1—7月,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2795.5億元,同比增長7.9倍;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37413.1億元,增長18.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2272.6億元,下降25.3%。
1—7月,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7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4個行業減少。主要行業利潤情況如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3.7倍,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25.1%,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8.1%,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2.6%,汽車制造業增長11.9%,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8.7%,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5.3%,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由同期虧損轉為盈利,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1.7%等。
何平特別提到了7月工業企業的幾大亮點。首先,降成本成效有所擴大。7月,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費用為93.12元,同比下降0.29元,比6月多降0.11元。其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9元,同比下降0.13元;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費用為7.22元,同比下降0.16元。
1—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72元,同比減少0.04元;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費用為7.28元,同比減少0.32元;每百元資產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13.5元,同比增加5.3元;人均主營業務收入為133.2萬元,同比增加16.1萬元。
其次,降低企業杠桿率取得積極進展。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1.1%,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再者,工業產成品“去庫存”持續推進。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增長8%,增速比7月主營業務收入低2.1個百分點;產成品周轉天數為13.7天,同比減少0.8天。
與此同時,企業資金周轉持續加快。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2.9萬億元,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37.1天,同比減少1天。
此外,利潤率同比進一步提高。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97%(因季節因素低于6月),同比提高0.33個百分點,增幅比6月加大0.04個百分點。
考慮到此前國家統計局曾發布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6.4%,有人擔心,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雙降是否意味著下半年工業經濟將走低?
對此,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7月工業生產回落有一定季節性,8月工業增速會出現小幅反彈,主要原因是目前補庫存需求雖然進入尾聲,但動能依然沒有明顯減弱,加上全球經濟復蘇依然拉動出口增長,因此工業生產增速應該還能保持相對平穩,下行空間不大。
對于未來工業利潤的走勢,中銀國際首席宏觀分析師葉丙南表示,隨著貨幣金融政策轉向去杠桿和新一輪房地產調控實施,房地產、汽車銷量和基礎設施投資可能有所放緩,工業品價格漲幅將逐步縮窄,工業增速也可能略有回落,但總體降幅應該相對比較平緩。(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