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后的極飛 下一個增長點在哪兒?
“在9月份的時候,極飛開始實現了微微的盈利。”10月30日,廣州極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飛”)CEO彭斌在新產品發布會上透露了這一消息。對于眼下還處于“燒錢”階段的無人機行業來說,這無疑是個令人興奮的消息。
極飛成立于2007年,是世界領先的農業科技公司和商用無人機制造企業,下設極飛制造、極飛農業、極飛地理和極飛學院等子公司。
彭斌介紹,極飛從2013年開始涉足農業,除了位于廣州的極飛總部,最先是在新疆設立了第一個極飛全資的基地作為試點,然后將新疆模式復制到河南,2016年又在浙江成立了極飛地理,2017年起將業務延展至海外。目前,極飛已在中國29個省份和日本、澳大利亞等其他6個國家設有運營機構,并參與多個國際性的農業自動化科研項目。
事實上,因研發投入周期長,加上對配套服務要求極高,眼下農業無人機行業整體尚未進入盈利期。對于極飛的盈利,彭斌的解釋是,盈利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服務,二是設備銷售。極飛的主體盈利是針對硬件銷售的。
他還談到了如何衡量客戶是否盈利,“我們的客戶里,有六到七成在今年一年內就把設備錢掙回來了,這算不算盈利?雖然錢都花掉了,但是他獲得了一款設備,他說不算,這是沒有算設備的折舊費用和相關的錢,但按財務體系來說,他是掙錢的。”
“如果一臺收割機能在兩年內把購機成本收回來,我們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融資租賃的生意,按照這個邏輯,今年大部分做服務的人都掙錢了。”彭斌認為,如果服務收益和設備銷售額的比例能達到1:2,就是一個較為理想的狀態。
他將這一比例作為衡量服務團隊是否健康的指數。“如果我賣十萬元的設備給你,你一年能收回五萬元,兩年收回十萬元,就說明他用起來了,是一個很良性的健康的生意。”他舉例道。
根據彭斌提供的數據,截止今年9月,極飛在設備方面的銷售額已經超過2億元。他大致估算,從設備銷售額看,今年農業無人機在國內總共有5億~6億元的市場額度,預計極飛到年底前能拿下3億元的市場份額。這意味著,2017年全年極飛將在去年4700多萬元營收的基礎上,實現6倍以上的增長。
談到農業無人機和傳統農機(如拖拉機等)的比較,彭斌表示,沒有一種工具是萬能的,但目前在農田管理方面急缺優秀的工具,而無人機的優勢正在于此,尤其是在農藥噴灑環節,其最大的優勢是無需和地面直接接觸。
“確實眼下還存在部分地形不適用、續航能力不足、自動化程度有待提高等問題,能不能實現100分?我認為沒必要,收割機也只做到了60%,如果無人機能在管理環節占有六成市場,可能就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了,”彭斌對此很是看好,“保守估計,明年(極飛的設備銷售額)還將增長4倍。”
在10月30日的發布會上,極飛展示了三款P系列植保無人機,包括P30 2018、P20 2018和P10 2018。三者在產品定位上明確區分,能適應不同農田環境,滿足更多用戶的植保作業和設備需求。其中,P30 2018款植保無人機成為本次發布會最大亮點。結合農業AI引擎和兩大服務平臺的應用,有望進一步降低無人機技術在農村普及的門檻,觸發植保無人機產業的大規模爆發。
“從2015年極飛無人機下農田至今,我們在中國的作業面積大約是1500萬畝次,其中今年大概是1200萬畝次,前兩年合在一起是200多萬畝次。”基于這些作業數據,彭斌還分享了兩個頗具分析價值的餅圖。
第一張“極飛農業作業農田規模分布(地塊數量)”圖顯示,在總共約24萬塊作業地塊中,面積小于10畝的地塊占41.9%,10~50畝的占40.7%,50~100畝的占10.5%,而100畝以上的只占7%。由此可見,大部分作業地塊都是小塊農田,這是符合中國農業現狀的。
但隨后展示的“極飛農業作業農田規模分布(面積)”圖表明,雖然單塊面積小于10畝的地塊數量占到41.9%,但其作業總面積只占5%,而10~15畝的則占28%,50~100畝的占21%,大于100畝的占46%。這意味著,大部分的服務還是針對大田作業。
為了解決農村知識流通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極飛還成立了極飛學院,它不僅是一個培訓無人機操作員的機構,也是一個利用移動互聯網優勢搭建的知識分享平臺。
“自2016年10月上線一年來,至今已有55861人注冊過極飛學院,其中有部分參加了實名制的考試。”彭斌緊接著分享了一個柱狀圖。該圖顯示,參與考試的選手約占注冊總人數的一半左右,以90后為主。80后和90后總加起來,占參考人數的七成左右。
“80后和90后成為農業無人機的主要用戶,可見有大量的年輕人進入了農業,”這和人們印象中的傳統農業完全不同,但卻是彭斌在實踐中真實感受到的,“我在田間地頭看到操作無人機的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從反面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目前中國農業大部分的從業人員還是60后和70后,所以說,這個市場才剛剛開始被激發。”
“60后和70后可能還處在觀望階段,但他們是未來農業無人機增量市場很重要的一個中堅力量。”彭斌預測,一旦極飛學院的用戶中出現大量的60后和70后,這個市場將真正爆發,大量的無人機將走進農業的千家萬戶。
他提到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兩年前,農戶還只能接受無人機在農田里做演示,而現在,農戶開始主動談價。“現在價格都很高,技術還沒做好,門檻太高,或是運輸途徑太長,遠程調度不夠優化,盡管如此,只要有人愿意跟你談價格,就說明有價值。”彭斌分析,和未來的市場容量相比,眼下農業無人機只占據了1~2%的市場,兩三年后,這個數據將會井噴。(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