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構筑國際化人才高地
如果說領先的技術和產品是企業崛起的驅動力,那么,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則是確保動力不熄火的關鍵因素。
10月28日,在“柳工杯”全國第三屆工程機械維修工職業技能競賽期間,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工”)總裁鄭津接受了《機電商報》記者采訪,談到了柳工的經營狀況和人才戰略。他對四季度的工程機械行業表示看好,并強調了在國際化戰略中人才的重要性。
工程機械持續回暖
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依然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喜報連傳。1—8月,工程機械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8.7%,利潤同比增長638.9%,在機械工業13大行業中位列前茅。
其中,挖掘機的表現尤為突出。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分會行業統計,1—9月納入統計的25家挖掘機主機制造企業,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10.19萬臺,同比增長一倍。國內市場銷量9.53萬臺,同比增長109.5%;出口銷量6607臺,同比增長22.5%。
作為工程機械領域的龍頭企業,柳工今年的業績也頗為亮眼。“柳工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2.8億元,同比增長4346.41%;實現營業收入81.2億元,同比增長61.49%。分產品類別看,裝載機、挖掘機兩大類產品銷售比較突出。”鄭津表示。
“2017年市場整體回暖是在預期之中的,而挖掘機‘迅猛回暖’的態勢是出乎意料的。” 鄭津分析,在持續了四五年的下滑調整之后,工程機械行業供給端和需求端邊際變化帶來再平衡。在供給側,主機廠商產能逐步收縮,信用風險得到了控制;在需求端,客戶設備淘汰更新,施工企業“外走”,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鐵路行業持續增長。
談到未來行業走勢,他預測,四季度工程機械行業將穩中有升,租賃行業將有較大幅度增長,其主要原因是大型施工央企采用輕資產戰略,即由原來的簡單設備采購轉變為設備租賃運營模式。此外,考慮到各廠商收緊信用政策以規避風險等因素,主機廠商也不會出現爆炸式增長。
不容忽視的是,隨著全球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展開,海外市場成為我國工程機械企業深耕的重要板塊。在柳工此前對外發布的藍圖中,“2020年海外收入占比將達四成”是一項重要的規劃。事實上,目前這一占比已經超過30%。
鄭津認為,未來幾年的市場環境將有利于柳工最終實現這一目標。因為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深化,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工程機械行業企業會迎來更多機遇。與此同時,柳工將繼續加大對產品技術開發的投入,并加強對產品服務的管控,這都將促進目標的達成。
國際化人才需求迫切
隨著國際化業務的推進,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日益顯現。鄭津表示,柳工作為國際化戰略的先行者,較早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打造適應并能提升“一帶一路”進程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此,柳工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措施。
首先,定義了柳工國際化人才標準,從技能、智力、心理、社交四個方面確定能力要求;其次,增加國際化人才盤點機制,從潛力、準備度兩個維度鑒別公司內部員工,優選人才;再者,建立了歐洲、印度區域總部,統籌、管理、輸出各區域的崗位能力需求;最后,分類開展國際化人才培訓項目,通過輪崗、培訓、項目鍛煉等多種形式,快速培養國際化人才。
“除了以上措施,我們每年還會組織中國員工與海外員工相互學習,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鄭津表示,目前公司管理層基本都能用英語進行溝通,甚至能和外籍領導、同事匯報交流工作。而且,長期在柳州為公司服務的高級別外籍人員(專家)有20余人。此外,柳工在歐洲、南非、亞太、中東、北美、拉美、俄羅斯、波蘭和印度還有2000多位外籍員工。
一個優秀的企業必須擁有開放、包容且尊重人才的氛圍。在人才引入方面,柳工實行公司內部發展與外聘協同開展的策略,通過人才的分層分級和人崗匹配原則,確定具體崗位的人才實現方式。一方面,公司有健全的人才培養和調配體制,鼓勵員工在不同崗位上鍛煉能力,開闊視野,縱向和橫向豐富自己的職業經歷;另一方面,外聘人才對公司業務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數量約占員工總數的20%。
鄭津特別介紹了柳工的分層分級培養機制。針對經理人員,充分識別他們的待發展能力現狀,采取分層分級的輔導、行動學習、輪崗等培養方式,提升其領導力、管理能力及專業能力;針對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深化公司業務職能線勝任力模型的應用,制定專項培訓計劃,重點提升其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針對技能工人,以技能大師工作室、校企合作辦學、新型學徒制培養為核心,通過導師帶徒、項目鍛煉、理論與實操培訓相結合的形式進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水平。
眾所周知,在部分國際先進技術的研發領域,例如液壓、動力等,國外工程機械巨頭長期占據重要位置。為進一步實現產品技術自有化,近年來柳工一直致力于掌握擁有自主專利的技術,打造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核心研發團隊,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同時,健全完善從技能能手、技能專家、技能大師到工匠、大工匠的職業生涯激勵機制。(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