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德國機床產量有望提升5% 更高靈活性成主要需求 ——VDW新聞發布會在上海召開
“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我們高度看好未來的中國市場。2018年,我們預計經過兩年強勢增長后,機床消費量仍有6%的顯著增長?!?月11日,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VDW)發布會在滬舉行,會上,VDW商業和統計部負責人Gerhard Hein發布解讀了2017中德機床行業交易數據,并對2018年中德機床發展趨勢作了預判。
中國是德國第五出口國
據Gerhard Hein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德國對中國的出口額大幅提升了16%,達到21.8億歐元。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尤其是工業體系經過恢復期,在通信技術、汽車制造和多種專業設備等用戶行業的推動下顯著發展。2017年,中國機床消費量提高了6%,進口增長了14%。以人民幣計算的話,其增長額相當于分別達到9%和18%。因此,這一關鍵市場仍是德國制造商最重要的銷售區域。對于持續開展現代化的中國工業體系來說,高科技機械必不可少。
就較為精密的機床而言,2017年約有1/4來自德國進口。德國制造商為中國提供了廣泛的技術組合。其中,需求顯著增長的主要類別包括加工中心、磨削技術(磨床)、齒輪切削機床和車床。
與此同時,德中之間的業務并非有來無往。與過去5年一樣,2017年德國的采購量占中國機床出口總額的4%-5%,成為位列第五的重要出口國。事實證明,部件與配件、磨削技術(磨床),還有車床和鉆床在德國市場很受歡迎。
從訂單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工業體系轉型尚未完成。2017年,中國從德國訂購機床數量再次上升,以歐元計算,上升了11%。這還是在2016年已經增長了25%基礎上計算得出的。對2017年需求模式的深入研究表明,2017年前三個季度的活躍狀態并未得到保持。第四季度導致上述數據最終下降了5%。顯然,議會和總統選舉之后,金融融資有所減少,從而抑制了周期性過熱。
中國市場體量仍在不斷擴大
中國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機床市場,市場總量達到230億歐元。最近,中國的需求量為位列第二和第三的美國或德國2.5倍。2017年,中國巨大的機床消費量繼續上升,增幅達到了6%。此數據是以歐元計算,若以人民幣計算,則為9%。
VDW的預測合作伙伴英國經濟研究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預測表明,與2016年,尤其是2017年相比,未來幾年增速會放緩,但是擴張的過程不會停止。預測顯示,從總體經濟表現、工業產出和資本投資一直到機床消費量,所有關鍵統計數據在2018年均會有所增長。尤其是作為雙邊貿易質量重要指標的機床消費量,經過兩年強勢增長后,預計仍有6%的顯著增長。
2018年德國機床產量有望提升5%
“回歸到德國機床業,2017年,德國的業績創下新高,產量提高了4%,達到157億歐元。2018年,盡管政治風險仍然存在,可能會對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但產量仍有望大幅提升5%。” Gerhard Hein對2018年德國機床業的前景保持樂觀態度。
他分析稱,2017年,德國出口量增加了8%。其中,對美國的出口增加了17%,對亞洲的出口增加了11%。盡管德國對歐洲的出口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但2017年仍然有所上升,增加了3%。就亞洲市場的體量來說,跟中國開展的大筆業務占到了德國出口總額的22%。在15個重要市場中,尤其是美國和墨西哥、意大利、法國、奧地利、瑞士和東歐部分地區均大幅增長。在亞洲,德國制造商的增長率達到兩位數中段,在臺灣市場同樣如此,在日本剛達到兩位數,而韓國市場的增長率則降低了將近四分之一。因此,預計2018年增長率有望達到5%。
2017年,德國進口略微提高了2%。在15個重要制造商國家中,意大利、法國、荷蘭和東歐部分地區均出現了衰退。事實證明,其他所有國家交付規模均可提高。初步估計顯示,2018年進口量將增加5%。傳統上來說,德國管理公司與其國外分公司相互間明確的供應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7年,德國機床消費量略有下滑,減少了1%。2018年,其增長潛力約為5%。在訂單預訂方面,2017年增長達到了8%且國內需求特別旺盛(提高了10%),為取得鼓舞人心的業績奠定了基礎。2018年1月,需求增長了49%,引起了轟動。國內和出口市場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過去的最后一個季度(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增長達到了35%。
“目前數據顯示2018年整體形勢樂觀。盡管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或政見分歧加劇導致增長放緩,但事實證明其在前期各階段只是造成了嚴重干擾而已?!?Gerhard Hein說。
未來對靈活性要求更為嚴格
展望未來發展比回顧歷史更加重要。工廠車間數字化和聯網會導致工業領域迎來新挑戰,但也會帶來新機遇。這其中存在重大問題,包括電動汽車和增材制造,這些將成為未來企業運營的決定性因素。
在此背景下,Gerhard Hein針對中國電動車未來市場滲透,介紹了一些有根據且可靠的分析預測。他指出:“想必大家已經注意到關于將來中國新車輛登記構成的相關數據,其按照驅動理念進行分類。我們不妨以乘用車相關數據為例。在國際對比中,我們看到僅由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普及率很高。但是,擁有優化內燃機或采用混合解決方案的乘用車仍是主流車型。對于設備供應商來說,中國仍是最佳目標市場,對于發動機和變速箱制造商是這樣,對于機床制造商尤其如此?!?
對于歐洲市場來說,受2030年氣候目標的影響,電力驅動(汽車)預計占總銷量的21%;美國市場以重型車輛和其他交通模式為主,電力驅動(汽車)預計占9%;(相較于歐洲與美國市場)29%的市場份額(電力驅動)對中國市場是現實的。這里的政治影響主要體現在(保證)大城市的生活質量上。
相反,這意味著搭載發動機啟停技術的或輕度混合、全混合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優化內燃機(汽車)仍占到1/3以上。中國汽車市場持續發展且優化傳統驅動(內燃機)和混合動力驅動系統復雜性不斷提高,這些大大抵消了全電力驅動(汽車)生產成本的降低(的沖擊)。截至2030年,中國市場整體擴張比率有望達到40%,超過3200萬輛乘用車。
與只使用內燃機的傳統驅動(汽車)相比,混合動力技術的生產成本預計會高出約25%。生產成本的顯著提高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最先進生產技術的強烈需求指日可待。此外,電動汽車對于高精度生產工藝要求不斷提高也會帶來機遇。如通過提升部件的耐磨損性來減少在較高速度的情況下,切換驅動模式(由電力驅動轉換成內燃機驅動)時變速箱的噪音;電池重量導致對制動系統尺寸更為龐大;渦輪增壓器的全面應用。當然,還有電力驅動裝置部件制造的生產系統,例如電動機以及高性能電池。
Gerhard Hein表示,VDW將會對該問題進行廣泛討論,并在2019年EMO Hannover展覽會上展示適當的解決方案。EMO Hannover2019將以“智能技術推動未來生產”為主題,于2019年9月16日至21日盛大舉辦。該主題還表明德國將聚焦工業領域的新發展,重大趨勢包括“工業4.0”、增材制造工藝、自動化、人工智能,還有電動汽車,涉及到生產系統效率、質量、靈活性和耐久性方面的常見問題。讓德國廠商,尤其是通過向觀眾展示的多種多樣的高精度制造系統組合,幫助實現混合動力驅動面臨的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