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與達索系統深化“數字合作”
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與達索系統日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
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主要承擔前瞻性的基礎研究,由上海電氣集團全額撥款,屬于非盈利性單位。目前,該研究院和達索系統的合作項目包括滑動軸承虛擬試驗臺平臺建設、軸承試驗臺智能制造、上海電氣核電設備人機仿真驗證等。
“研發數字化將是上海電氣轉型發展的一個新引擎。”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余耀說,以往,設備在圖紙上出來后,需要加工成實物,然后再通過一次次現場試驗,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修正。現在,通過引進“數字化智造”,則大為減負。
余耀表示,以大型滑動軸承試驗為例,實物試驗需要至少2億元投資,各環節需要六七個人維護,每次開機試驗需要10萬元的運行費,包括電油氣費、人力開銷、管理成本,以及建立試驗臺的材料費等,整個研發周期長達數年。
“如今,我們不僅省下了這些費用,而且只需要半年時間就能完成調試,只留一個人在電腦前操作就行,還可以不斷調整試驗參數進行參數。”余耀說,“不管是效率還是成本,對比起來,這個‘甜頭’非常的明顯。”
據悉,早在2013年,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就提出建立虛擬試驗平臺,引入達索系統。合作中也有不少波折,但最終都通過積極溝通順利化解。“在對平臺的認知過程中,我們碰到了一些困難,2015年我們派了兩位(工作人員)去達索系統學習了3個月,達索系統免費幫助我們,甚至不惜調動了全球的資源。”余耀回憶。
“對于達索來說,電氣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達索系統銷售副總裁李智軍表示,“達索調集全球研發資源對系統進行完善,使其能夠在上海電氣落地,服務于電站、核電、風電等領域。”
“現在市場上的口號很多,(包括)數字化研發、數字化工程、數字化制造,以及數字化交付、運營、維護等,如何把這些‘數字化’放在一個平臺,實現上下貫通、信息透明,這是目前中國的很多信息化企業面臨的挑戰。”李智軍分析,由于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取向,有做硬件的,有做軟件的,不同的模盤壘在一起,形成各種信息的孤島。
余耀表示,中國已進入數字化時代,任何產業都離不開數字化,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與達索系統今后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包括新的達索系統的體驗平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等,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根據現有需求,一塊塊地努力去實現。”
李智軍補充道,未來雙方將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加強合作。“達索系統的平臺涵蓋了整個業務創新鏈和價值鏈的全流程,我們會在各個環節,根據上海電氣的業務需求做更多細節性的交流,同時在上海電氣集團內部做推廣,包括電站事業部、核電事業部、風電事業部等,探討未來更廣的合作。”他說。
他還透露,達索系統選擇像上海電氣這樣具有創新精神的行業領軍者進行深度合作,在驗證了某些技術之后,會將其打包進新的解決方案,然后再向其它客戶,包括中小企業做推廣。
2018年4—5月,達索系統中國工業設備行業數字化制造解決方案之旅將走進上海、南京、無錫、常熟等20座城市,與眾多工業裝備領域的專家分享和探討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據悉,截至4月底,這項市場推廣活動已經完成了7站。(何 珺)
- 10-13達索系統推出SOLIDWORKS..
- 07-03達索系統的“五級管理”
- 09-29達索系統推出SOLIDWORKS..
- 09-30達索系統發布SOLIDWORKS..
- 04-16達索系統深化 3D 體驗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