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吉喆: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態勢如何?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能否實現?近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3句話概括當前中國經濟“穩”的特征。他表示,“穩”的特征更加鮮明,同時,也要理性看待穩中有變的復雜形勢。
“從衡量宏觀經濟的主要指標看,中國經濟呈現出鮮明的穩的特點。”寧吉喆分析,增長穩,上半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在6.7%~6.9%區間;就業穩,7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1%,繼續穩定在5%左右,1—7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880萬,完成全年就業增長目標的80%;價格穩,1—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2%,處于溫和上漲區間,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穩定在4%;國際收支穩,1—7月經常項目保持順差,外匯儲備繼續增加。
穩中有進,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推進,去產能主要任務如期完成,上半年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6.7%,和發達國家相當;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均有效推進。
二是三大攻堅戰有序推進。我國企業負債率持續下降,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取得明顯進展;扶貧資金全部下達,執行情況良好;防治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取得明顯成效。
三是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取得進一步成效,企業居民辦事更加便利,國有企業改革、重點行業改革、財政金融改革持續向深入推進。
四是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大幅放寬外商投資市場準入,同時加強外資規范管理。1—7月進出口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對外投資比去年明顯回升。
穩中向好,體現在4個方面。首先是結構優。服務業增長繼續快于第二產業增長,三次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消費增長快于投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加強;工業內部,制造業增長快于一般工業增長;服務業內部,現代服務業增長快于一般服務業增長,1—7月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
其次是效益好。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7.2%,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增長22.6%。企業效益改善帶來財政收入增長,1—7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0%。
三是環境改善。前7個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8%,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PM2.5濃度同比下降8.9%。
四是居民增收。上半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跑贏人均GDP6.2%的增速;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健全,人民滿意度不斷提高。
但他同時指出,要理性看待穩中有變的復雜形勢,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十分錯綜復雜,穩中有變。
一方面,國際環境更加嚴峻復雜。他分析說,近兩年世界經濟逐步復蘇,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有所回升。但今年以來,風云又起,雖然美國經濟增長保持一定速度,但歐洲、日本經濟增長存在變數;特別是單邊主義、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貿摩擦加劇,這都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很大變數。
另一方面,國內長期發展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寧吉喆說,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進程中,原有增長方式不能適應,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同時,中西部地區、廣大農村地區及中低收入群體不平衡問題依然嚴峻,要下更大力氣解決。
“雖然當前投資、消費等指標有所波動,但總體看,波動仍在合理區間內,”寧吉喆說,在穩中有變的形勢下,要更加重視這些波動,防止波動現象轉化為下行態勢。
他強調,當前中國經濟積極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首先,生產要素綜合比較優勢沒有改變,并將長期存在。
從勞動要素看,我國有9億多勞動力資源,7億多勞動就業者,超過1.7億是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勞動要素優勢這一中國最大優勢沒有改變,正從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
經過多年努力,資本要素從短缺變為寬裕;土地要素依然具有優勢;科技、信息等一些新興要素正迅速形成優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已有1億多市場主體,能夠自主生產經營投資,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政府部門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箱充足、政策空間巨大。特別還要強調的是,我國的市場空間巨大,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內需潛力很足,經濟回旋余地很大。
強調,在穩中有變的形勢下,有針對性采取措施,精準施策,中國完全可以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