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機械工業影響幾何?
針對今年以來急劇升溫的中美貿易摩擦,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在近日召開的2018年全國機械工業省(區、市)行業協會工作座談會上分析了該事件對我國機械工業的影響。
他表示,業內專家總體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對機械工業注定會造成沖擊,但影響可控。這種影響可能將表現在對美貿易下降、部分外資企業外遷、就業崗位減少、高技術合作渠道中斷等方面。
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急劇升溫。1月22日,美國決定對進口我國的光伏產品征收30%的關稅,并調高洗衣機關稅稅率至50%。3月8日,特朗普簽署公告,對包括從中國進口的鋼鐵與鋁產品分別征收25%與10%的關稅。3月12日,特朗普要求中國減少中美貿易逆差1000億美元。4月3日,美國貿易代表公布對華“301調查”征稅建議,涉及中國約500億美元1300個稅號的出口產品。7月11日,美國公布對中國進口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關稅的詳細商品清單,共6031種商品,占中國2017年全年出口金額2.26萬億美元的8.8%,加上此前公布的500億美元商品,美國對中國宣布加征關稅的商品已經占到中國全部出口的11%。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美國還在不斷加碼,陸續拋出加征關稅清單。根據特朗普聲明,如果中國采取報復行動,還會追加報復性關稅,其威脅最終可能對超過5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
“隨著貿易戰的升級與范圍的擴大,中美之間對各自進口對方的產品實行懲罰性的增稅將會在規模和量級上加碼。”王瑞祥表示,近日,雖然中美就貿易摩擦問題開始接觸會談,但短期內也尚無跡象表明,這場貿易戰會繼續被控制在有限范圍。
談到此次貿易摩擦對我國機械工業的影響,王瑞祥表示,根據行業專家集體研判,總體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對機械工業注定會造成沖擊,但影響可控。這種影響可能將表現在對美貿易下降、部分外資企業外遷、就業崗位減少、高技術合作渠道中斷等方面。
從中美貿易的數據分析,2017年中美機械產品貿易額為1090億美元,占對美貿易總額的9.4%。其中,我國對美國出口724億美元,占出口貿易總額的17.84%;自美國進口366億美元,占進口貿易總額的6.97%。對美貿易順差358億美元。
具體來看,在2017年中國向美國出口724億美元的機械產品中,電工電器占26%,汽車零部件占18%,石化通用設備占17%,儀器儀表占9%,機械基礎件和文化辦公設備分別占6%,工程機械占3.5%,機床占2.6%,內燃機占2.8%,農機占2.2%,重型礦山機械占1.8%。
在中國進口美國的366億美元機械產品中,汽車及零部件占41%,儀器儀表占22.6%,電工電器占9%,石化通用機械占8.6%,機械基礎件占3.7%,內燃機占3.2%,機床占1.6%,重型礦山機械和農機分別接近1%。
王瑞祥還指出,今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公布對華301調查500億美元出口的征稅建議。初步統計,涉及機械工業660多個稅號,涵蓋16個細分行業。其中電工行業147個,儀器儀表103個,機床工具96個,通用機械48個,汽車行業46個,工程機械42個,農業機械41個,重型機械41個,印刷機械28個,產品包裝16個,軸承行業14個,零部件13個,塑料機械12個,模具行業9個,液氣密3個,機器人1個。
他從5個影響面角度分別進行了分析:一是外資企業在對美機械產品貿易中占重要地位。我國機械工業對美貿易出口中,三資企業占56%(其中外商獨資占42.18%),對美貿易順差中三資企業占46.1%。
二是對美貿易中加工貿易比重大,2017年中國機械工業對美貿易中,加工貿易占35.2%,貿易順差中64.5%為加工貿易,以進料加工貿易為主。中國企業更多扮演的是產業鏈加工環節,主要利潤回流國外。
三是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主要以零部件為主。集中在電線電纜、穩壓電源、直流電機、開關、閥門、泵、制冷空調、汽車軸承及通用零部件等,大多附加值較低,利潤率僅有6%左右。
四是中小企業是對美貿易的主力軍。中小企業在對美出口貿易中占38%,出口利潤很低,贏利點主要體現于出口退稅上。
五是部分小行業影響較大。據通用零部件協會統計,我國是緊固件產銷大國,2017年出口52億美元,進口33億美元,出口美國市場占比近30%。據模具協會統計,美國對中國加征2000億美元的商品名單里,加征或擬加征關稅的模具商品幾乎占了80%以上中國出口美國的模具商品類別。據塑機協會統計,我國塑機年產量約占世界的50%,銷售收入約占40%,是名副其實的塑機制造大國和出口大國。我國出口美國的塑機量占同期出口總量的25.2%,出口金額占7.3%,具有較大的價格提升空間。雖然短期影響有限,但長期看,將有可能阻止中國塑機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從而被日本、韓國和歐洲所取代。
“中美摩擦摩擦對地方經濟也會產生一定影響。”王瑞祥表示,本地產業與美國關聯度高的地方,受影響會大一些。
他強調,應高度關注中美貿易摩擦走勢,全力維護產業安全。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努力拓展多元化的國際市場。同時,也要瞄準產業的核心薄弱環節,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補短板、提品質,把自己的實力搞上去,把核心競爭力提起來。(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