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2020年形成“一帶一路”標準化合作新局面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標準化工作具有支撐作用。標準與政策、規則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為互聯互通提供重要的機制保障。
為全面落實《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工信部于11月12日發布《關于工業通信業標準化工作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開放包容、互聯互通、成果共享的“一帶一路”標準化合作新局面,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和各國標準體系兼容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標準品牌效益明顯提升。
具體目標包括:到2020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制定國際標準80項以上,成體系部署標準外文版研制計劃400項以上;標準互認領域不斷擴大,形成一批互認標準;一批先進中國標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得到應用;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的標準體系對接合作機制基本建立。
《實施意見》強調,聚焦重點領域,深化國際合作,包括推進制造業標準化合作、推進信息通信領域標準化合作,以及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領域標準化合作三個方面。
首先,在優勢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重點領域,鼓勵國內領軍企業與行業骨干企業加強標準化頂層設計,開展標準翻譯、比對和適用性驗證工作,在合作項目的設計研發、原料采購、生產加工、檢驗檢測和售后服務等各環節積極采用中國先進標準。
《實施意見》針對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建材、農業機械、工程機械、船舶、航空、太陽能光伏、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分別提出制造業標準化合作的方向。
比如,在農業機械領域,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制定和實施農業機械標準;加快推進我國拖拉機、植保機械、水稻插秧機、播種機、水稻收獲機等產品標準的外文版研制工作,服務農業機械產品“走出去”和沿線國家農業機械工業園建設。
在工程機械領域,加強與歐美日等工程機械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標準方面的交流合作,積極轉化國際先進標準;輸出符合國際認證標準的工程機械裝備,逐步擴展我國工程機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份額等。
在太陽能光伏領域,結合光伏產品出口、海外設廠及海外電站投資建設情況,推動我國光伏電池和組件等標準海外應用;聯合重點沿線國家,共同制定和實施適用于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大型工礦企業以及商場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屋頂的分布式光伏產品標準。
其次,充分發揮我國在“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先發優勢和產業實力,加強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息通信領域標準化合作,支持我國通信運營企業與制造企業、互聯網企業以及相關標準化機構推動信息通信領域重要標準在沿線國家應用。
《實施意見》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城市、北斗衛星導航、通信工程建設、網絡互聯互通等方面分別劃出信息通信領域標準化合作的重點。
比如,在智慧城市領域,在逐步完善我國智慧城市相關頂層設計及智慧成熟度分級分類評價標準體系的基礎上,推動建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對接合作溝通機制;加強與東盟、中亞、海灣等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的標準化合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標準互認等。
最后,抓住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機遇,聚合制造業與信息通信等領域標準化技術力量,加快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融合創新產業領域標準化合作,共同制定“互聯網+先進制造業”領域相關技術、產品、管理和服務的國際標準。
《實施意見》針對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方面就如何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領域標準化合作指明路徑。
比如,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領域,建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市場化貫標模式、機制和質量保障體系,加快形成管理體系標準市場化采信機制;探索在我國海外工業園區與新建工廠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試點。
在智能制造領域,進一步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重點制定并推廣識別與傳感、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標準和智能工廠設計、交付、生產、集成等標準;探索開展面向“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制造行業和區域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建設標準化示范工程。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鼓勵相關產業聯盟、標準化技術組織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組織、國際組織的合作對接,共同研制工業互聯網的網絡基礎設施、標識解析、平臺建設、評估測試、公共服務、安全保障等方面國際標準等。
在車聯網領域,建立能夠支撐駕駛輔助及低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聯合開展車聯網關鍵技術、產品和應用服務的國際標準研制,共同推進車聯網技術與標準應用示范工作,提升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水平。
此外,為了保障措施落地,《實施意見》還提出,工信部將加強對國際標準和標準外文版研制,以及標準海外應用示范等工作的組織協調;加大對標準化工作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工作的投入,對國際標準與標準外文版研制工作給予一定經費支持;鼓勵地方行業主管部門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標準海外應用示范工作等。(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