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發布 蘇魯浙繼續領跑
2018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近日出爐。工業百強縣(市)以全國5.3%的縣(市)數量、6.7%的人口,貢獻了11.0%的GDP和16.3%的工業增加值,是我國縣域工業發展的良好示范,也是研究整個縣域工業發展的典型樣本。
11月21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其主辦的“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2018)”上發布了《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2018年)》白皮書,這是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四次正式發布,也是中國工業百強區第二次發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張潔對白皮書進行了解讀。
“我國城鎮化進程正在提速,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趨勢明顯。”張潔表示,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空間延展,也是縣域工業化的基本保障和表現形式。
報告稱,當前全國工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元的縣(市)中,約60%的縣(市)城鎮化率超過50%,約30%的縣(市)已超過全國城鎮化平均水平。為提高城市化水平,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我國加快撤縣設區進程,柯橋、雙流、富陽、兗州、上虞、章丘、墾利、即墨、長樂等原工業強縣(市)陸續撤縣設區,變身工業百強區。
在我國縣域城鎮化水平在不斷提升同時,縣域經濟占全國經濟總量比重有所下降。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縣域經濟逐步向城市經濟轉型,縣域經濟占GDP比重已低于50%。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直轄市、城市經濟發達的省較多,縣域經濟占GDP比重已低于40%,中部地區縣域仍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縣域經濟占GDP比重在60%以上;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則分別在50%和45%左右。
“隨著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縣域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化進程有所加快。”張潔分析了不同地區的發展方式。
其中,東部縣(市)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多數已步入經濟轉型升級、空間結構優化、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質量提升的階段,其先進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少部分縣(市)已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中西部地區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縣(市)較多,正在有序承接國際及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現代產業體系。東北地區由于縣域經濟結構欠優、開放程度偏低,以及人口結構老化,近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處于深度調整期,正在積極積蓄新動能。
報告還顯示,我國縣域產業結構在加快調整,人均GDP不斷提高。以工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元的縣(市)為例,基本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其中,近7成的縣(市)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多數縣市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能保持在較高水平或有所下降,超過7成的縣(市)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縣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據測算,我國縣(市)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0%。全國近2000個縣(市)中,工業增加值大于100億元的縣(市)超過200個,工業增加值合計超過6萬億元,占縣域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工業增加值超過500億元的有8個,合計超過1.4萬億元;工業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的有5個,合計超過6000億元。
報告稱,縣域工業頂住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保持了較高水平的增長,工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元的縣(市)中,超過8成縣(市)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其中,增速超過10%的約占23%,增速超過8%的約占56%,增速超過6%的約占87%。
報告依據2018年中國縣域工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測算得出我國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競爭力指數及其排名情況。排在首位的是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競爭力指數0.9126;第100名是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競爭力指數0.3529。
從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分布情況看,主要分布于16個省(區、市)。東、中部省份繼續保持明顯優勢,入圍縣(市)數量分別為71和20個。蘇魯浙等經濟大省繼續領跑,江蘇24個,占全省縣(市)數量的比重高達58%;山東、浙江分別為20個、17個,占全省縣(市)數量比重均在25%以上。西部省份入圍9個,其中內蒙古5個,陜西、貴州、寧夏、新疆各1個。除了山西、海南,其他未入圍者均屬于西部和東北地區。
從排名來看,2018年工業十強縣(市)依次是:江陰市、昆山市、張家港市、晉江市、常熟市、慈溪市、太倉市、龍口市、寧鄉市和宜興市。其中,江蘇占據10強中的前4名和第7名、第10名。在前20名中,江蘇、山東、浙江、福建包攬了15個,湖南上榜3個,內蒙、河北各有一個。廣東、寧夏、江西、安徽、新疆等地百強縣(市)排名相對靠后,均在50名以后。(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