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機械工業改革開放40周年
改革創新 砥礪前行 以高質量發展鑄就機械強國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機械工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歷了抗擊國際金融危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挑戰,經歷了調整振興、轉型升級、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變革,整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 王瑞祥
我國機械工業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歷史性變化和巨大成就。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市場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生產裝備能力不斷增強,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企業煥發活力,多種所有制經濟全面發展;外貿總量邁上新臺階,“走出去”步伐加快。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機械工業資產總額從1995年的1.67萬億元,增至2017年的22.33萬億元,增長13.34倍,年均增長12.5%。工業增加值方面,1978年為97.2億元,2017年約6萬億元,增長約600倍,年均增速50%以上。主營業務收入2017年實現24.5萬億元,是1990年(有該項指標紀錄)3379.2億元的72.6倍。利潤總額2017年為1.71萬億元,是1978年69.2億元的247.6倍,年均增長15.18%。
改革開放40年,機械工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總結基本經驗和體會,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堅持市場化導向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二是堅持對外開放必須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三是堅持自主創新是實現快速發展的推動力量,四是堅持加強軟實力建設,才能全面提升競爭力。
新時代機械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機械工業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建設機械強國,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
首先,要聚焦高質量,集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改革開放40年奠定了機械工業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堅實基礎,但面對當前所處的內外部經濟環境,對比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其次,要對標高質量,以改革創新精神謀劃推進發展。下一步,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樹立高質量發展的思想理念,把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長期的指導思想在行業喊響;二是界定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基點,以問題為導向,著力解決好行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問題;三是找準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集中做好“調結構、補短板、換動能”三篇大文章;四是拓寬高質量發展的業務領域,提高開放升級融合發展水平;五是鞏固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體系,形成合作共贏的工作機制。
重視行業間協調 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兩化融合和智能制造都是非常熱門的話題,如何理解智能制造,如何將“兩化融合”在行業內進行深度推廣,為此,我們做了很多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目前機械工業行業在數字化制造和信息化的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的企業在這方面已經有所建樹。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陸燕蓀
在“兩化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基礎抓起,從基礎管理、精益生產、數據采集入手,在“兩化融合”方面走一條實際可行的道路。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經濟發展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發展階段,協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協調,過度競爭也導致不協調,損害了企業和行業的利益。
實際上在工業化的后期出現產能過剩是難免的,我們要思考,每個企業應該在發展中如何貫徹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高質量發展”,思考每個企業應該在其中承擔怎樣的企業責任。
目前,我們正在籌備成立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研究院,我們希望這個研究院能夠起到行業協調的作用。
在工業發展到后期時,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是必然,我們要對即將到來的后工業化時代未雨綢繆,時刻提防未來行業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國機集團在改革開放中誕生和成長
1997年1月,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機集團”)以原機械工業部部屬的26家工貿公司為基礎組建而成。她是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順應了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開啟的體制改革大潮。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濟師 劉祖晴
國機集團成立之初就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其中管理體制和資源結構是諸多問題的焦點。國機人在改革探索中一路走來,從“三大轉變”“一體兩翼”,到“三大主業”“四輪驅動”,逐步形成了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將資源整合和組織再造作為改革發展的突破口,從完善產業鏈、提升競爭力入手,促進資源向優勢業務、優勢企業和優秀經營者流動與集中,進而,圍繞“裝備制造業、現代制造服務業”兩大領域,“裝備研發與制造、工程承包、貿易與服務、金融與投資”四大主業,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子集團。
在這種發展思路指導下,集團先后與一批中央企業、地方企業實現了外部聯合重組,產業鏈、價值鏈不斷完善強化,資產結構呈現新格局。開展了60多個內部重組項目,涉及二級企業80多家,減少直管子公司40余家,重組資產超過1000億元,集團整體競爭力有效提升。先后清理關閉各級企業400多戶,資產質量得到改善,資產使用效率有效提高。積極拓展新業務,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投資力度,著力提高金融業務對集團產業的支持力度,業務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
經過21年的努力,國機集團綜合實力大幅提升,資產規模增長26倍,營業收入增長31.5倍,利潤總額增長105.8倍,年均利潤復合增長率達到26%。累計向國家交納稅費超過1千億元。在2018年發布的各項排名中,國機集團繼續保持上升態勢:列世界500強企業256位、中國500強企業61位,連續10年獲評國資委中央企業業績考核A級,連續10年蟬聯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百強首位。國機集團已經從一家傳統的管理型集團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企業,并在“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中發揮著踐行者和引領者的作用。
展望未來,我們將致力于打造國家裝備制造產業投資平臺、國家裝備制造行業國有資本整合平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創新培育平臺,成為在裝備工業若干領域孕育世界一流產業實體的平臺公司。
昨日之國機艱辛探索,靠著一股改革的勇氣和勁頭,闖出了一片天地;今日之國機更上層樓,仍要鼓足那一股子氣、一股子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藩籬,向黨的“十九大”確立的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宏偉目標邁進。
改革開放成就中國汽車產業大發展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的輝煌歷程,中國汽車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董揚
從產銷規模看,數據持續提升,從1978年全國汽車產量14.9萬輛,占當年世界市場0.4%,發展至2017年我國汽車產量2901.5萬輛,占當年世界汽車產量29.7%。新車產銷量已連續9年全球第一。中國成為了帶動世界汽車產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建成了與國際全面接軌的制造體系,建成了全套的零部件體系,汽車產品的質量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汽車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向國家貢獻的直接、間接稅收,中國汽車產業的直接、間接就業,以及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都超過10%。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還有力帶動了機械、電子、鋼鐵、有色、輕工、石化等產業的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汽車人均保有量還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將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支撐作用。
40年來,中國汽車產業以全面開放的胸懷和姿態,引進學習國際先進技術,但我們也從未忽視自主創新。
首先,我們建成了現代的研發創新體系。第二,中國品牌汽車占市場總額50%以上,在商用車市場占95%以上,乘用車市場占到40%。第三,部分中國品牌產品已形成比較優勢。第四,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目前已形成政策推動市場,市場推動技術進步的良性發展局面,迅速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望在5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改革開放40年電工行業持續快速發展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風云變幻,我們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整個電工行業的風雨歷程。在這40年中,我國電工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了綜合國力。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電工行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劉常生
1978年以來,電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從90億元開始不斷發展壯大。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電器工業全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和產品產量完成情況如下: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755.55億元,同比增長9.4%;實現利潤總額3440.72億元,同比增長7.66%。進出口總額1604.03億美元,同比增長6.69%;進口額529.11億美元,同比增長6.97%;出口額1074.92億美元,同比增長6.56%。70%主要產品產量實現增長,特別是燃氣輪機和電焊機等產品保持了較高的增速。發電設備產量1.18億千瓦、變壓器產量159350.2萬千伏安;交流電動機、電動工具、電線電纜等主要產品產量均保持快速增長。
電工行業在發電設備領域和輸變電設備領域重大技術裝備全面提升。在標準化基礎建設方面形成了固定的標準化隊伍和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
40年滄海桑田,40年經濟巨變。中國電工行業朝著適應經濟大形勢發展的方向繼續前行,電工人將繼續不忘初心,奮勇前行,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向綠色、智能制造和質量效益型轉變,電工行業的強國夢終能實現。
我國已成為工程機械產品類別、產品品種最齊全的國家之一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行業規模總量躍居世界第一。
1978年工程機械行業企業380家,固定資產35億元,工業總產值18.8億元。2002—2011年的10年間,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4.6%。預計2018年行業銷售收入約6000億元。包括裝載機、挖掘機、汽車起重機、壓路機、叉車、推土機、混凝土機械等一大批工程機械產品產量躍居世界首位,我國已成為世界工程機械制造大國。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蘇子孟
國內市場中國制造的工程機械自給率從 “十五”期末的82.7%,提高到2011年的88.5%,2017年達94.11%。我國已成為工程機械產品類別、產品品種最齊全的國家之一。
40年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力爭上游。工程機械重大技術裝備發展突飛猛進,企業研發制造出了多種能夠替代進口的高端工程機械產品。例如,大型履帶式起重機、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大型塔式起重機、大噸位挖掘機、大噸位礦用車、大馬力推土機、大型輪式裝載機、大噸位內燃叉車、全地形多功能車等。
伴隨著未來國家經濟發展和“一帶一路”等國際市場需求的增加,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行業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工程機械行業應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按照新的發展理念,推動工程機械行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解決短板問題,全面完成好工程機械制造強國的各項戰略任務。(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