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光伏新增裝機將達35~40吉瓦
近日,賽迪智庫發布了《2019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趨勢展望系列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穼?8個細分領域的走勢進行了全面的預測和判斷,其中對2019年光伏行業也進行展望。
《報告》表示,經歷了2014—2017年的高歌猛進之后,光伏產業在2018年經歷了行業低谷,“531政策”的急剎車使得國內市場快速下滑,產品價格快速下降、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位于低位,行業發展熱度驟降。
展望2019年,《報告》預測,光伏產業仍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既有國內產業發展環境持續改善所帶來的利好,又有國際市場針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的“雙反”貿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帶來的挑戰?!秷蟾妗奉A測2019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將保持在35~40吉瓦,其中集中式地面電站的裝機量預計將達20吉瓦。
產業規模將穩中有升
“2019年,全球光伏市場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但由于前幾年市場供不應求使得部分企業加大擴產,同時部分落后產能未能有效退出,兩種因素疊加,在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行業將面臨關鍵轉折點”?!秷蟾妗繁硎荆m然領先企業仍有較強技術和品牌等競爭優勢,但面臨的競爭也將加劇,企業經營壓力不容小覷。然而危即為機,《報告》認為,這也將推動行業從過去追求速度和規模的發展態勢向追求質量和效益轉變。通過此輪行業整合后,光伏行業有望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具體的預測是,2019年光伏產業規模穩中有升,分布式發電成為發展重點,同時,光伏行業的技術水平也將得到不斷提升,生產成本將逐步降低,行業生產規模將持續擴大,產業將觸底反彈。
《報告》預計2018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將達到110吉瓦,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7.8%,其中主要裝機國家如美國、印度和日本的裝機量分別達到12吉瓦、11吉瓦和8吉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尤其是歐洲市場,整體需求也達到11吉瓦,為近5年新高,同比增幅達到68%。
《報告》指出,2018年我國新增裝機量將達41吉瓦,同比下降23%,但仍居全球首位。其中集中式地面電站將達到22吉瓦,分布式電站將達到19吉瓦。
近年來,受光伏技術進步、規模經濟效應和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光伏設備價格下降速度較快,組件全年價格降幅達到40%以上,使得光伏發電成本在全球多個國家或地區接近甚至低于常規能源。
因此,《報告》預計,2019年在光伏發電成本持續下降、政策持續利好和新興市場快速興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動下,全球光伏市場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預計全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達到105吉瓦,裝機量較大的國家或地區依然會是美國、印度、日本和歐洲。
而我國將保持在35~40吉瓦之間,其中集中式地面電站的裝機量將達到20吉瓦,主要由領跑者基地貢獻,外加部分外送通道配套電源及存量電站;分布式電站裝機量預計在15吉瓦以上,占比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隨之而來的補貼缺口、消納能力等制約因素也將進一步凸顯,光伏應用方式也從將“粗放式”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光伏應用的深度與廣度將繼續得到拓展。
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2018年,由于經歷了前幾年的行業峰谷期,光伏企業經營狀況不斷改善,在差異化競爭和光伏領跑基地建設的雙輪驅動下,骨干企業加大了工藝研發和技改投入力度,生產工藝水平不斷進步。
我國產業化生產的普通結構多晶硅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18.7%,單晶硅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0.3%,屬于全球領先水平,使用PERC等先進技術的P型多晶和單晶電池平均轉換可達到20.5%和21.6%,使用PERT技術和HJT技術的N型電池正面平均轉換效率也分別在21.5%和22.5%以上。
在組件環節,半片、疊瓦、MBB、大硅片等技術已經開始規?;瘧茫@著攤薄每瓦組件成本。與此同時,得益于金剛線切割技術和電池薄片化的大規模應用,硅耗大幅下降。多晶硅生產也步入規模經濟效益階段,在產的多晶硅企業規模普遍在萬噸以上,多晶硅生產平均綜合能耗下降至80千瓦時/千克,部分企業甚至已低于70千瓦時/千克。
在生產工藝技術進步、生產的優化布局以及原輔材等各環節降本壓力帶動下,組件生產成本已下降至1.2元/瓦,且仍有一定下降空間,多晶硅全成本降至6美元/千克,系統裝機成本降至5~6元/瓦,部分分布式裝機甚至降至5元/瓦以下。
展望2019年,《報告》指出,由于市場將主要由領跑基地建設所驅動,高效電池產品市場需求將繼續擴大,未來技術進步仍將是產業發展的主題。預計產業化生產的P型PERC單晶和N型PERT單晶電池轉換效率均將超過22%,主流組件產品功率將達到310瓦以上;普通電池技術將逐漸被使用PERC技術的高效電池技術所替代;半片、疊瓦等組件技術將如此前的雙面電池技術一樣,逐步成為市場主流,預計2019年出貨量將在10吉瓦量級。
組件生產成本也將進一步下降至1元/瓦。逆變器在大機型等技術和產品帶動下,預計售價也將逼近0.1元/瓦。受此影響,部分項目的系統投資成本有望下降至4元/瓦,在一類地區發電成本有望低于脫硫燃煤標桿電價,從而實現發電側上網平價。
生產規模持續擴大
2018年,全球多晶硅產量受光伏市場影響,產量近20年來呈首次下滑態勢,僅為43萬噸,同比下降2.7%,但電子級多晶硅受半導體硅片價格上漲所影響,市場需求較為緊俏,產量同比增幅達到10%以上。目前,我國多晶硅開工企業約19家,產能為27萬噸,產量約為25.3萬噸,同比增長4.5%,進口量約為12萬噸。可以看到,受光伏下游市場影響,多晶硅產品價格快速下滑,多家企業止盈轉虧,部分企業甚至開始停產甚至破產。
《報告》認為,全球光伏組件產量2018年將繼續增長至120吉瓦。我國光伏組件產量約為82吉瓦,同比增長逾9%,出口量在40吉瓦左右,占比約為50%,同比增長近27%。
受“531政策”影響,行業產能利用率整體呈現N型走勢,且行業分化較為顯著,領先企業產能利用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出貨量仍保持增長態勢,但中小企業組件企業下半年產能利用率多在50%以下。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光伏市場增速放緩,以及下游硅片、電池片等技術進步,單瓦耗硅量不斷下降,預計市場對多晶硅需求仍將呈下降趨勢,預計全年多晶硅市場需求在41萬噸左右。
同時,受市場競爭影響,產業分化進一步加劇,擁有低能源成本優勢和規模經濟效益的西北部地區多晶硅企業市場競爭優勢進一步凸顯,部分中東部地區多晶硅企業仍將面臨較大競爭壓力。在電池組件方面,《報告》認為隨著光伏行業的整體好轉以及組件價格下降使得光伏發電成本不斷逼近甚至達到平價上網,預計全球組件產量繼續呈現增長勢頭,2018年全年仍將保持在120吉瓦左右。
《報告》分析,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光伏組件有望超過80吉瓦,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但由于行業整體呈現產能過剩狀態,且國內光伏市場的低價競標機制將倒逼組件繼續降低產品價格,加上國外市場的不確定性也將給企業帶來供需及經營壓力。( 林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