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都”揭牌 德阿產業園區布局鋰電全產業鏈
“中國鋰都”揭牌儀式于1月16日在由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主辦的“2019中國國際新能源年會”期間舉行。“德阿產業園區雖然歷史不久,但是發展速度快、效果好,正努力打造‘中國鋰都、千億園區、鋰電產學研高地’。”德阿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戴先彪在會上介紹了園區的發展現狀、優勢和前景。
2015年5月,德陽市、阿壩州黨委政府設立了“德陽-阿壩生態經濟產業園區”(以下簡稱“德阿產業園區”)。同年9月,四川、浙江兩省人民政府簽署《深化浙川合作框架協議》,將德阿產業園區列為“浙江-四川合作園區”。德阿雙方以德陽市的區位條件、工業基礎為平臺,以阿壩州的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及鋰礦資源優勢、電價優勢為保障,實現合作共建、互利共贏。
德阿產業園區選址于綿竹市,規劃面積20平方千米,已批準面積6.5平方千米,園區包括拱星工業園、無錫工業園、九綿文旅園。園區按照“一核兩翼”的產業定位,加快鋰電主導產業的發展。“一核”即重點發展以鋰電產業為主導的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兩翼”指的是文化旅游和環保產業。
戴先彪介紹,德阿產業園區已納入全省藏區飛地園區布局發展規劃,各項優勢十分明顯。比如,在礦產資源方面,全國已探明的鋰輝礦中,四川占70%以上,其中阿壩州探明原礦儲量7400萬噸,居四川省第二位,可開采量為全省第一;阿壩州還有豐富的留州電量,每度電價在0.40元以內,省經信委已將德阿產業園納入首批售電側改革試點范圍;在人資源方面,德陽工匠技藝精湛,綿竹有大量具有制造和化工從業經驗的工人,且園區相對沿海有物價低、工資低的優勢;在IPO政策方面,注冊地在阿壩貧困地區的入園企業,最近一年繳納所得稅不低于2000萬元且承諾上市后3年內不變更注冊地,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適用“即報即審、審過即發”政策。
德阿產業園區成立以后,隨著入駐企業的越來越多,產值越來越高,為阿壩2020年的脫貧攻堅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通過定向招工,助力就業脫貧,為阿壩州廣大群眾、大學畢業生解決了就業。
“在阿壩州建工業,存在成本高、離內地遠、自然環境差等不利因素,但又不能不發展工業,所以建立了飛地園區,成阿園區開創了飛地園區的先河,而德阿園區的成立將樹立飛地園區的標桿,破解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困擾。”戴先彪說。
基礎設施是園區招商引資、改善投資環境和項目建設的必備硬件。德阿產業園以原有的新市工業園B區為基礎,經過3年建設,已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1座,日處理2000噸的污水處理廠2座,以及日供氣3萬立方米的供氣站、日供水1萬立方米的自來水廠、日處理200噸的垃圾處理廠等,天然氣管線、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也基本完備。
2017年,阿壩州落實了中央藏區專項資金1.875億元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實施了污水處理廠、星旺大橋、園區道路、公共服務平臺等項目建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項目已于2018年12月竣工,星旺大橋建設項目將于2019年10月竣工,工業大道及平臺建設項目將于2019年12月竣工。
按照產業發展規劃,德阿產業園區著力于鋰電產業的招商和發展。致遠鋰業(2015年8月)、思特瑞鋰業(2016年11月)、優源新能源(2017年6月)、玉陽新材料(2017年11月)、漢生化工(2018年12月)、晟德碳材料(2019年1月)等鋰電企業先后入駐園區。截至目前,入駐園區企業已達10家。
通過充分發揮各種優勢,德陽產業園區正在加快培養壯大一批具有廣闊前景和創新動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條,強化產業集聚,努力把園區建成“中國鋰都、千億園區、鋰電產學研高地”。
據介紹,預計到2020年,德阿產業園區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集約集聚、特色鮮明、支撐有力、富有活力的發展格局;園區基礎設施完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0家,營業收入達200億元,對阿壩藏區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提升;園區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新材料、新能源主導產業占園區營業收入比例將超過70%。(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