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近日撰文表示,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突破90萬億元,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完成。
他還強調,針對經濟下行壓力,2019年要狠抓逆周期調節政策落實,促進經濟起好步、開好局。同時,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目標,增速連續16個季度運行在6.4%~7.0%區間,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韌性明顯增強。經濟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之首,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加1.4萬億美元,相當于2017年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
“我國經濟總量2016年突破70萬億元,2017年突破80萬億元,2018年突破90萬億元,一年一個新臺階。”寧吉喆說,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我國經濟總量已達到13.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經濟比重繼續提高。
在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的同時,發展質量效益也在提高。全年減稅降費規模約1.3萬億元,政府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352億元,首次突破1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2018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8%,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比上年同期提高0.16個百分點。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快于人均GDP增速。
寧吉喆強調,在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的同時,轉型升級蹄疾步穩。他從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創新引領作用增強、需求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和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等6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例,去產能任務提前完成,全年共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以上,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去杠桿、去庫存穩步推進,2018年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8%,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持續推進減稅降費,企業成本有所下降,2018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降低0.21元。
再比如,在創新引領方面,新產業新產品不斷成長,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增速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2.7個百分點。2018年1—11月,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9%,增速快于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3.4個百分點。2018年,新能源汽車、光纖、智能電視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40.1%、23.0%和18.7%。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數字消費、電子商務、現代供應鏈、互聯網金融等新技術相互融合,有效帶動了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智能經濟發展。
加大逆周期政策調節力度
寧吉喆指出,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綜合研判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和條件,我們既要看到矛盾、困難、挑戰的一面,更要看到希望、機遇、光明的一面。
首先,針對經濟下行壓力,要加大逆周期調節政策實施力度。繼續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落實好對小微企業的普惠性減稅措施,運用好定向降準、全面降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穩定市場預期。
其次,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穩定并擴大有效投資,挖掘并釋放消費潛力。進一步加大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有效投資,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投入,加快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建設。
再者,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把握好政策實施的節奏和力度。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
第四,著力深化創新驅動,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傳統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
第五,大力降低成本費用,紓解企業發展困難。推動更大規模減稅、更明顯降費,千方百計降低企業成本。優化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大金融對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軍民融合等方面,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最后,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激發市場活力潛力。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社會管理等關鍵領域改革,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潛力。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擴大進出口貿易,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有效管控各類風險。(何 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