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智庫:2019年我國機器人產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回顧2018年,我國機器人產業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展望2019年,我國機器人產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高附加值產品銷量不斷提升,應用領域不斷拓展。”近日,工信部所屬賽迪智庫對2019年我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形勢作出展望。
展望報告指出,我國機器人產業仍存在核心零部件尚待突破、企業經營壓力較大、專業人才缺口較大、標準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等問題。同時,報告提出了完善政策扶持體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行業規范管理等對策建議。
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信息技術發展和互聯網普及,推動人工智能迎來高速發展階段。一方面智能公共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和服務模式正不斷拓展,另一方面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的智能制造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日趨廣泛。
來自賽迪智庫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位,達到14.1萬臺,同比增長58.1%。2018年1—10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8萬套,同比增長8.7%。
賽迪智庫專家預測,2019年,隨著《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需求日益凸顯,我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有望繼續保持較快速度增長。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及家政、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需求的持續旺盛,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
不僅產業規模快速增長,高附加值產品銷量也在不斷提升。2018年以來,附加值高的國產多關節機器人銷量不斷提升,產品結構呈現優化態勢。據賽迪智庫預測,2019年,隨著我國機器人相關技術特別是高附加值產品技術的不斷提升,多關節機器人產品性能將進一步完善。同時,國產多關節機器人銷量將進一步提升。
從應用領域來看,2018年以來,國產機器人應用延續近幾年態勢,不斷拓展到新領域。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搬運與上下料、焊接與釬焊、裝配、加工等,已經從傳統的汽車制造向機械、電子、化工、輕工、船舶、礦山開采等領域迅速拓展。
“預計2019年,隨著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工程、安全生產少(無)人化專項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新的應用示范政策的不斷落實,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將不斷拓展,”賽迪智庫預計,搬運與上下料機器人銷量繼續保持第一位,具有加工功能的機器人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3C制造業、汽車制造業依然是國產機器人的主要市場,并有望延伸到勞動強度大的紡織、物流行業,危險程度高的國防軍工、民爆行業,對產品生產環境潔凈度要求高的制藥、半導體、食品等行業,以及危害人類健康的陶瓷、制磚等行業。
四大問題有待突破
在行業前景看好的同時,賽迪智庫也提醒關注我國機器人產業面臨的四大問題。首先,核心零部件尚待突破。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質量穩定性和批量生產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核心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局面亟待突破。
具體來看,精密減速機方面,目前以蘇州綠的為代表的國產諧波減速機可實現進口替代,但RV減速機由于傳動精度、扭轉剛性等問題,依然未能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伺服電機方面,目前國產伺服電機僅能滿足部分中低端機器人的需求;控制器方面,國產廠商已經解決了有無問題,但在穩定性、響應速度、易用性等方面與國際主流品牌存在較大差距。
其次,企業經營壓力較大。一方面,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生產成本、采購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對高昂。相比之下,國外機器人企業起步早、產業基礎成熟,很多企業本身就是關鍵核心部件的供應商,如發那科是全球最大的專業數控系統生產廠商,在成本上具有天然優勢。另一方面,在缺乏技術和成本優勢的情況下,部分國內機器人企業以產品的“性價比”來打開市場,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導致盈利空間縮減。例如,2018年前三季度,新時達和埃斯頓分別實現凈利潤0.52億元和0.56億元,和去年同期的1.60億元和0.93億元相比,降幅較大。
再者,專業人才缺口較大。機器人產業有著多層次的人才需求,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0年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到300萬;到2025年,人才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到450萬人。尤其是在現場調試、維護操作與運行管理等應用型人才方面,培養力度依然不足。
此外,隨著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國家機器人創高中心、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和其他部門在標準規范制定、檢測認證實施等方面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在機器人方面缺乏行業標準和認證規范的局面有望繼續得到改善。但是,還需關注我國僅部分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對產品的部分性能做出廠檢驗、檢測儀器配套較差、檢驗結果可靠性較低等問題。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賽迪智庫提出以下5條對策建議。
一是完善政策扶持體系。在資金、稅收、產品銷售補貼等方面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提高國產工業機器人使用率,如擴充《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研究制定行業應用指導政策,如對于高溫、高噪聲等環境惡劣的工作崗位,鼓勵以機器人代替人工。鼓勵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參與機器人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二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技術研發,突破重大標志性產品,加強對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技術和質量的攻關,提升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的質量穩定性及批量生產能力。針對市場需求,重點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國防軍工、化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研發相關機器人。建設人工智能、感知、識別、驅動和控制等下一代技術研發平臺,同時關注尚未被現有機器人技術體系納入的能源、大數據、安全和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創新。
三是完善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依托中科院等知名研究機構,通過實施大型合作項目,聯合企業培養出從研發、生產、維護到系統集成的多層次技術人才。運用職業培訓、職業資格制度,通過實際項目鍛煉來培育人才。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
四是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加快推進《關于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工業機器人產業規范條件》《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等產業政策落實。對符合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進行公告,引導各類鼓勵政策向公告企業集聚。推動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精益管理能力建設,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增加服務機器人制造相關統計口徑,從代表性產品入手,開展產值、收入、利潤等方面的統計,為產業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五是拓寬投融資渠道。提升財政對機器人產業的支持,鼓勵各類銀行、基金在業務范圍內,支持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機器人項目,推廣機器人租賃模式。建立國家級產業引導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從國家層面進行戰略引導和統籌規劃。引導地方設立基于本地優勢和政策特點的專項配套資金,促進機器人企業與地方政府、園區互動合作。(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