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中國核電發電量有望超過美國
“2018年,我國核電全年發電量為294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18.96%,創造歷史最高水平。”近日,在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2019春季國際高峰會議上,中國核能行業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其蓁表示。
席間,他還代表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對外發布了《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房偨Y了2018年全球以及中國核電發展情況,并對核電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全球核電發電持續增長
《報告》顯示,2012年以來,全球核電發電量保持持續增長,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54臺,總裝機容量超過4億千瓦?!叭蚝穗婇_工機組增長幅度不大,但是核電發展區域不斷增加?!比~其蓁表示,截至2018年底,2018年,世界在建核電機組54臺,總裝機容量5501.3萬千瓦。全球有4臺機組新開工建設,1臺機組重啟建設。此外,全球17個國家或地區正在建設核電站,其中白俄羅斯、阿聯酋、孟加拉國、土耳其是新的核電成員國。
《報告》指出,2018年,我國核電機組繼續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核電裝機占比2.35%,發電量占比4.22%。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44臺,裝機容量達到4464.516萬千瓦,全年核能電量為294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18.96%,創造歷史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我國投入商業運行的44臺核電機組繼續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沒有發生1級以上運行事故,主要運行技術指標保持國際前列。2018年,核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7499.22小時,設備平均利用率為85.61%,實現兩年連續增長。
核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產業穩步壯大,核能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不斷提高。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當前乃至未來全球能源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最大貢獻者。
2018年,核電作為清潔能源發電中的重要一員,在我國能源轉型中地位不斷提高。2018年,我國福建、海南、廣東、遼寧、浙江5省的核電發電量在本省份總發電量的占比均超過全球核電發電量平均占比。
同時,我國核電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核電工程穩步推進,核能科技創新取得一系列成果,核電裝備的自主化和國產化能力也得到不斷提升。2018年,我國三代核電AP1000和ERP全球首堆建設投產,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我國在建核電工程整體上穩步推進,各在建核電項目安全、質量、進度、投資、技術、環境保護等方面均得到有效控制。
2018年全國并網核電機組8臺,其中7臺機組投入商業運行,投運的7臺機組分別是田灣核電站3、4號機組,陽江5號機組,海陽1號機組和臺山1號機組。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國在建核電機組13臺,總裝機容量1403.058萬千瓦。
2018年,我國核能科技創新取得一系列成果。大型先進壓水堆CAP1400的3個實驗驗證課題通過了國家能源局組織的正式驗收,至此壓水堆轉向六大實驗課題全部通過正式驗收。高溫氣冷堆重大轉向示范工程,示范工程首臺主氦風機、蒸汽發生器制造完成并交付現場。華龍一號堆內構件、棒控棒位系統、DCS系統等設備研制取得重要突破性進展。小型反應堆,玲龍一號示范工程初設審查完成。
2018年我國核電裝備的自主化和國產化能力不斷提升,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備成功完成制造及驗收。目前,我國已形成覆蓋核電主設備、泵閥、控制系統、大鍛件等關鍵設備和原材料的全供應鏈體系,三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達到85%以上,能滿足每年新開工8~10臺核電機組建設的需求。
葉其蓁表示,掌握核心技術對我國核電開發來說極為關鍵,核能發展仍需大力投入和協同創新?!笆澜绾四芗夹g在持續快速發展,在核能技術水平上我國仍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應發揮后發優勢,瞄準是結合能科技前沿,加大投入,通力合作,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突出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為實現核電強國的目標提供有力支撐?!?/span>
保障核電消納
《報告》指出,我國核電消納有待繼續保障,同時,核燃料循環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
《報告》認為,進一步開放競爭的電力市場對核電提出了新的要求?!昂穗妿Щ矩摵蓪崿F安全保障性消納,有利于最大程度發揮核電環保減排的優勢,促進清潔能源利用?!痹谌~其蓁看來,與《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的消納要求相比,部分省區還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推進,市場化因素將在電力系統中占具更重要的地位,核電參與市場化交易的進程也將加快。葉其蓁強調,核電企業需要加快適應進一步開放競爭的電力市場的新要求,從技術改造更新、降低造價、提高安全運行能力等各方面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2018年首批三代核電項目陸續投入商運,但因新技術研發及示范的各種代價等原因,首批三代項目建設成本高,項目單位造假明顯高于二代改進型核電。”葉其蓁表示,隨著后續設計固化與優化、設備國產化、建造標準化、近期批量化建設的三代核電項目造價可大幅降低,遠期規模化建設后的三代核電項目在單位造價和上網電價上能夠逐步接近二代改進型核電的水平。
《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查明的鈾礦資源分布于新疆、內蒙古和江西等23個省區,已經落實了6個萬噸至10萬噸級鈾礦資源基地。2018年,各鈾礦采冶工程項目按計劃保持安全穩定生產運行,地浸采鈾不斷邁向精細化,數字化礦山建設取得新進展。
《報告》同時指出,我國核燃料加工能力足夠,我國“一南一北”兩個鈾純化基地中的南方基地正式建成,新一代鈾濃縮離心機實現升級換代,在運核燃料加工生產線保持安全穩定運行,自主品牌核燃料組件加快發展。
同時,核燃料循環后段積極推進,截至2018年底,我國具備濕法貯存能力1300噸重金屬,正在建設濕法貯存能力1200tHM。2018年,乏燃料運輸體系建設方案、乏燃料后處理專項工作有序推進,放射性廢物處置工作積極推進。
核能應用前景廣闊
《報告》就未來我國核能發展形勢進行了分析與展望,《報告》認為,核電具有清潔低碳、能量密度大、換料周期長、高負荷因子、供給可靠性高等特點,在“兩個替代“和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轉型中具有突出優勢。
“作為目前唯一可以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穩定低碳能源,核電將與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形成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的局面”。葉其蓁表示,考慮到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波動性,核電在維持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加強能源多元化保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報告》預測,2030年前,我國核電發電量將有望超過美國和其他國家;核電在我國發電量中的占比將從現在的4.22%上升到2035年的10%左右。“展望未來,核能必將在我國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改善空氣質量、助推美麗中國建設,優化電源布局,緩解能源輸送,促進經濟發展,帶動科技進步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葉其蓁總結道。( 林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