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現狀究竟如何?工業互聯網將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來哪些效益?面對這一新場域,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么?近日,相關專家對此進行了分析。
“我國工業互聯網呈現協同聯動的良好開局,應用場景豐富、市場空間廣闊且推進動力強勁。”在近日召開的2019年全國電子信息行業工作座談會上,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在專題報告中指出,當前,全球工業互聯網處于格局未定和面臨重大突破的戰略窗口期,我國以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有著重大機遇。
“消費互聯網就用戶數來看,可以說接近天花板,”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經過多年發展,消費互聯網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轉折點,未來真正的增長點在產業互聯網。
針對“產業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的名稱之辯,鄔賀銓認為,兩者對應的是同一個英文單詞,只不過,產業互聯網涵蓋的范疇包括但不局限于工業領域。
事實上,國內幾大互聯網公司已基本完成了產業互聯網的轉向布局:騰訊調整組織架構,新建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阿里巴巴發布飛龍工業互聯網平臺;百度推出AI to B平臺……2018年因此被稱作“產業互聯網爆發之年”。
“開啟一個To B的新時代,并不意味著To C就沒有新的發展了。只是說,在消費互聯網領域,要想獲得過去一樣的發展速度幾無可能。”鄔賀銓強調,“雖然各方圍繞To B重兵布陣,但并不等于它現在就能達到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水平。”
他還表示,消費互聯網原有的動能在減弱,但產業互聯網的新動能還沒有完全接續過來,所以準確地說,我們現在正處于新舊動能接續期。
徐曉蘭分析,發達國家在工業互聯網領域雖起步較早,但在技術、標準、應用等方面也未取得系統性突破,國際技術和產業格局尚未固定成形,這為我國工業互聯網加速追趕和超越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的新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新要素、新市場、新路徑和新形態,將全面引發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的創新變革。
“產業互聯網的啟動比想象中的難,現有的網絡條件完全可以支持產業互聯網的一般應用,多數企業不一定等5G來建設產業互聯網,”鄔賀銓指出,“產業互聯網發展不如預想好,主要瓶頸不在技術,要從生態上破解。”
鄔賀銓分析,啟動之難在于有的企業因為底層基礎設施有歷史欠賬導致沒有數據可用;有的企業因為缺乏相關方面的人才、根本提不出需求和方向而難以打開局面;而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更現實的困難在于,緊張的資金狀況暫時不允許在這一方面有任何投入。目前,不少傳統企業處于觀望中。
據徐曉蘭介紹,自《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我國工業互聯網正加速落地實施。在供給側,網絡、平臺、安全三大核心體系也在全方位突破。
工業互聯網將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徐曉蘭指出,工業互聯網發展有利于優化存量,降低企業綜合成本,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化解產業向外轉移意向加劇的挑戰;有利于做大增量,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壯大,推動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延伸,搶占未來長期發展主動權;有利于融通發展,促進創新創業,向實體經濟各領域延伸擴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三一重工和騰訊跨界打造的“根云”工業數據平臺為例,該平臺通過傳感器采集了超過30萬臺重型機械設備上的數據。一旦某臺設備發生故障,控制器將發出請求。隨后智能云平臺判斷故障等級,公司調度基于此調度工程車和工程師,配件庫備貨出庫、更換配件,這一系列工作都將在24小時內完成。而在過去,僅設備維修人員到場都不能保證24小時時效,配齊配件并安裝完畢更是以“天”計。據悉,“根云”工業數據平臺間接避免了三一重工8億元的設備停工損失,并為其節省了3億元的庫存費用。
鄔賀銓認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產業發展方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發展產業互聯網的初心。
對企業來說,在經歷了流程電子化、管理數字化、生產自動化、運行網絡化之后,未來必定要走到企業智能化這一步。鄔賀銓指出,企業哪怕只是在局部環節實現“智能+”,都將會在節約原材料、減少能耗和工人勞動成本等方面產生顯著效果,“這些都會直接增加企業效益”。
根據GE公司提出的“1%的威力”的說法,保守估計即使工業互聯網只能讓效率提高1%,其效益也將是巨大的。比如,航空工業1%的燃料節約,15年內將最終節約300億美元;電力行業節約1%的燃料就意味著節約660億美元;醫療系統的效率提高1%,意味著節約高達630億美元……
實踐表明,國內的產業互聯網實踐已經呈現“1%的威力”。例如,顯示器面板企業華星光電,將AI圖像識別用于輔助質檢,將質檢時間減少到原來的1%,準確率也達到90%以上,降本增效明顯。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增強競爭力,發展產業互聯網是必由之路,中國不能錯過這次機遇。”鄔賀銓說。
據麥肯錫預測,工業互聯網在2025年之前每年可產生高達11.1萬億美元的收入。據測算,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有望達到4800億元,能為國民經濟帶來近2萬億元的增長。(何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