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再獲利好
從1984年在沿海城市設立的首批14家到目前遍布全國的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級經開區”)35年來以國際化和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如今貢獻了全國20%的利用外資、進出口貿易額和工業增加值,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區域經濟增長極點。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5個方面共22項任務舉措,著力推進國家級經開區創新提升。
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極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介紹了國家級經開區的基本情況。
1984年,在借鑒經濟特區成功經驗基礎上,我國在沿海12個城市設立了首批14家國家級經開區。隨著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國家級經開區布局不斷向內陸擴展。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19家國家級經開區,遍布31個省(區、市),其中東部地區107家,中部地區63家,西部地區49家。
王受文表示,35年來,國家級經開區積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以國際化和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經過國際化、工業化的發展,不少的國家級經開區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城市或者城區,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區域經濟增長極。
十八大以來,國家級經開區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取得了新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積極推進對外開放合作,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國家級經開區貢獻了全國20%的利用外資、進出口貿易額和工業增加值;二是大力培育創新體系建設,研發能力顯著提升,國家級經開區已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萬家;三是加速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比如汽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工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級經開區的主導產業;四是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節能減排成效明顯;五是務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產城融合邁上新臺階;六是有序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2018年,全國219家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占全國的11.3%;實現財政收入1.9萬億元,同比增長7.7%,占全國的10.6%;實際使用外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金額占全國的20.4%;實現進出口總額6.2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全國的20.3%。
22條新舉措激活力
此次發布的《意見》提出5個方面共22項任務舉措。一是提升開放型經濟質量。《意見》提出了拓展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外商投資導向,提升對外貿易質量等3方面舉措,具體包括支持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結算等功能性機構,支持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外貿公共服務平臺等政策。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唐文弘指出,下一步將支持加強內外資企業的協作,發揮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在價值鏈上的協同效應,進一步完善制造業的產業鏈,更好地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同時,在國家級經開區里以區中園的方式建設國際合作園,聚焦國別或行業,港澳的資金和外國投資者都可以參與,打造一批開放程度高、產業結構優、研發功能強的國際合作園。
二是賦予更大改革自主權。《意見》提出了推行容缺審批、告知承諾制等管理方式,優化機構職能,優化開發建設主體和運營主體管理機制,健全完善績效激勵機制,支持開展自貿試驗區相關改革試點等5項舉措。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負責人邢海峰介紹,中國正在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在2019年上半年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120個工作日。“我們將大力支持指導國家級經開區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推動各地按時按要求完成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實現審批流程、信息數據平臺、審批管理體系、監管方式的四個統一。”
三是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意見》提出了加強產業布局統籌協調,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行動,實施現代服務業優化升級行動,加快推進園區綠色升級,推動發展數字經濟,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等6項舉措。
唐文弘介紹,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指在一個區域里圍繞先進制造領域密切聯系的企業和機構合作共生的網絡化產業組織形態,是產業分工深化和集聚發展的高級形式,也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商務部從2018年開始組織開展國家級經開區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研究,已完成汽車、石化和電子信息產業等一系列研究,下一步還將開展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及裝備制造等方面的產業研究。
四是完善對內對外合作平臺功能。《意見》提出了支持中西部地區有關國家級經開區參與“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鼓勵港澳地區及外國機構、企業、資本參與國際合作園區運營;支持國家級經開區與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開展合作等政策。
五是加強要素保障和資源集約利用。《意見》提出了支持國家級經開區開展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減少或取消直接供氣區域內國家級經開區省級管網輸配服務加價;對國家級經開區內企業急需的外國專業人才,按照規定適當放寬工作許可年齡限制;對國家級經開區與職業院校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創業孵化基地按規定給予支持等政策。(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