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基本建成西部陸海新通道
籌謀已久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構想終于落地了!
8月15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深化陸海雙向開放、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之一,《規劃》從加快運輸通道和物流設施建設、提升通道運行與物流效率、促進通道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加強通道對外開放及國際合作等方面,對未來5年至15年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
西部陸海新通道位于我國西部地區腹地,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在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近年來,重慶、廣西等西部省份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不斷加強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國家經貿合作,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得到持續推進,西部通道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據介紹,目前我國西部地區已基本形成了重慶、成都分別經貴陽、懷化、百色至北部灣港(欽州港、北海港、防城港)的3條鐵路運輸線路,實現了集裝箱班列每日開行,并與中歐班列保持有效銜接。
與此同時,西部地區還初步形成至中南半島的跨境公路班車和國際鐵路聯運等物流組織模式,特別是隨著北部灣港口設施條件的持續改善,航線網絡不斷拓展,為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外貿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
然而,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要求相比,現有通道仍存在交通運輸瓶頸制約、物流成本偏高、競爭能力不強、缺乏有效產業支撐、通關便利化有待提升等突出問題,亟需加強通道建設頂層設計,研究完善總體方案,明確各階段發展目標,協調推進國際合作。
《規劃》對2019年至2025年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按照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共建“一帶一路”的要求,我國與東南亞等地區經貿合作更加緊密,西部地區應進一步發揮毗鄰北部灣港的區位優勢,提升與東南亞等地區的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從這個意義上看,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對于充分發揮西部地區連接“一帶”和“一路”的紐帶作用,深化陸海雙向開放,強化措施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空間布局上,《規劃》提出,統籌區域基礎條件和未來發展需要,優化主通道布局,創新物流組織模式,強化區域中心城市和物流節點城市的樞紐輻射作用,發揮鐵路在陸路運輸中的骨干作用和港口在海上運輸中的門戶作用,促進形成通道引領、樞紐支撐、銜接高效、輻射帶動的發展格局。
其中,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主通道建設指的是,在現有3條鐵路運輸線的基礎上,建設自重慶經貴陽、南寧至北部灣出海口(北部灣港、洋浦港),自重慶經懷化、柳州至北部灣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經瀘州(宜賓)、百色至北部灣出海口3條通路。
核心覆蓋區主要圍繞主通道完善西南地區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密切貴陽、南寧、昆明、遵義、柳州等西南地區重要節點城市和物流樞紐與主通道的聯系,依托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和重要口岸等,創新通道運行組織模式,提高通道整體效率和效益,支撐西南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規劃》明確了西部地區的國際區域合作空間,即東盟。參與《規劃》編制的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牧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西部地區和東盟地區都是產業轉移的重點,都有相對的成本洼地,兩個成本洼地如何聯動,并相互帶動,是新的命題。中國對東盟的采購、進口都可以通過這個通道建立起來,西部將是中國和東盟合作的主要陣地。
根據《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一批重大鐵路、物流樞紐等項目開工建設,重慶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初步建成,廣西北部灣港和海南洋浦港資源整合初見成效,鐵海聯運和多式聯運“最后一公里”基本打通,通關效率大幅提高,通道物流組織水平顯著提升。鐵海聯運集裝箱運量達到10萬標箱,廣西北部灣港、海南洋浦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500萬、100萬標箱。
到2025年,經濟、高效、便捷、綠色、安全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基本建成。一批重大鐵路項目建成投產,主要公路瓶頸路段全面打通,形成以鐵路為骨干、高等級公路為補充的陸路交通通道;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北部灣深水港基本建成,廣西北部灣國際門戶港、海南洋浦的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地位初步確立;西部地區物流樞紐分工更加明確、設施更加完善,重慶內陸口岸高地基本建成。屆時,鐵海聯運集裝箱運量將達到50萬標箱,廣西北部灣港、海南洋浦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1000萬、500萬標箱。
到2035年,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建成,通道運輸能力更強、樞紐布局更合理、多式聯運更便捷,物流服務和通關效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物流成本大幅下降。
國家發改委提出,相關省(區、市)人民政府應制定實施方案,深化細化配套政策措施。同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能分工,研究制定支持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在重大項目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