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供電局:電力企業的“智慧樣本”
“新技術應用,組織與管理變革,以及人的變化,是智慧企業建設的三大重點?!痹?2月17日召開的“2019中國智慧企業發展論壇”間隙,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創新工作部副主任張文彬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他特別提到了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肇慶供電局的案例,“隨著無人機的應用,有些崗位不再需要那么多勞動力,但同時也延伸出很多新崗位,企業該如何實現迭代升級?肇慶供電局的經驗很值得借鑒。”
肇慶供電局副總工程師鄒盟軍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肇慶供電局就成立了航空管理小組,探索無人機技術在輸電管理領域的應用。2018年開始推進“創智肇電”,全力打造智慧企業。通過以“無人機”為核心的技術研發與全面應用,實現“機巡”線路全面覆蓋,將一線巡視人員從艱苦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并基于“機巡”數據的智能化應用,極大提升了缺陷的發現率。在經過以“科技班”為核心的“325”管理變革后,實現了輸電業務的精益化管理與敏捷化響應。
內外部挑戰嚴峻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電力資源需求迅速增長,隨之而來的是電網設施不斷增多、覆蓋范圍不斷增大等問題。
肇慶供電局是廣東電網公司下屬企業,供電面積達1.49萬平方公里,供電人口450萬人,供電客戶202萬戶。該供電局有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3909千米,變電站120座,主變容量1743萬千伏安。分布廣闊的線路,地理復雜的環境,以及高質量的用電需求,為供電局的內部管理和外部服務提出諸多挑戰。
以輸電管理為例,線路和環境復雜直接導致運維難題。肇慶供電局所涉地域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經過平原、丘陵、高山和河流等復雜地理環境。其中,80%以上的桿塔處于山地;70%以上的桿塔所在地,車輛無法通行,需步行超過1小時才能達到;30%以上的桿塔處于“無人區”。
依靠人力的巡檢工作,平均每人需巡視約100基桿塔,巡視線路長度超過30公里,因此,很難及時發現山上的通道缺陷和桿塔的本體缺陷,對設備運行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亟需通過新技術手段,提升電力巡檢質量。
而且,肇慶地區大部分電力線路處于崇山峻嶺中,巡線人員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徒步爬山對桿塔進行逐基巡查,尤其是在荊棘密布的“無人區”,只能利用人力割草砍樹開路,效率十分低下。生產人員在體力消耗極大的同時,還要面對蛇蟲叮咬、山體滑坡、高空墜落和觸電等安全風險。
管理模式革新
基于上述現狀,肇慶供電局深挖無人機技術應用,提升了高壓線路的智能巡檢能力,進行了管理模式的變革。
首先,實現了以無人機為核心的全套技術升級。目前,肇慶供電局輸電管理所共有無人機207架,在從無到有的兩年時間里,完成了機巡線路全面覆蓋,機巡總飛行里程超過8萬公里?!盁o人機巡視為主、人巡為輔”的線路巡檢方式,大幅減少了人員登塔作業的工作量。同時,多旋翼無人機憑借其小巧靈活、可多角度近距離拍攝等特性,還能找出人工巡視時因距離和角度受限而導致的“漏網之魚”。
其次,打造人機協同的新型管理模式。隨著無人機應用普及,肇慶供電局將日常巡視人員、維護檢修人員、管理及后勤保障人員的比例,從過去的8:1:1調整為現在的3:5:2,同時將管理及后勤保障人員重組為“科技班”,在全國電力系統中率先提出了以“科技班”為核心的“352”管理模式。
此外,肇慶供電局還基于無人機價值鏈進行生態開拓,從無人機應用環節,向研發生產的上游和無人機作業服務的下游延伸,通過多方合作開發更多新技術、新業務。例如,與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電力巡檢工業級無人機的研發測試工作;掛牌成立“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肇慶供電局輸電線路無人機應用技術實驗室”等。
隨著“無人機+飛手”配置逐漸完善,肇慶供電局在完成主網巡視類任務之余,還為救援、體育賽事等多種業務提供專業的無人機巡視服務。既解決了無人機間歇性閑置的問題,又滿足了市場上日益增長的無人機巡視需求。
多方成效顯著
在智能化、智慧化過程中,肇慶供電局不僅實現了在管理上提升水平,在經濟上節約成本,還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聯動與示范效益。
從管理效益看,主要有三方面收獲。一是優化組織結構。目前,無人機操控已成為生產班組人員的一項基本技能要求,肇慶供電局共有優秀飛手76人,其中45人具備AOPA認證。二是優化管理流程。2019年上半年,低壓故障次數78次,比去年同期減少22%;低壓平均復電時間21.47分鐘,與去年同期78.77分鐘相比,效率提升72.7%。三是優化業務場景。目前占比30%的機巡人員完成了以往占比80%的巡視人員的工作量,并且累積了約300萬張輸電線路高清圖片。
從經濟效益看,人力和設備成本明顯下降。在無人機巡線模式下,1名飛手可完成相當于8個線路工人的工作量,同時,由“科技班”集中管理線路維修的工器具及備品備件,解決了因數據不準確導致的購置需要偏差、設備材料堆積等問題,消除了因設備分散管理造成的設備丟失與損壞現象。經統計,2018年輸電線路平均跳閘次數減少216次,平均每條線路減少跳閘0.78次;綜合線損率1.22%,同比下降0.16%。
從社會效益看,肇慶供電局面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搶修能力顯著提升,大大減少了災后搶修復電時間,保障了企業和居民生產和生活用電,2018年全年客戶投訴量同比下降78%。肇慶供電局的數字化轉型和管理實踐創新,是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創新型”轉型的典范,其機巡模式對電力行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現已在全國輸電行業進行推廣,將進一步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