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如何控制產業鏈的?
“美國領先的背后有其復雜的歷史動因以及特定的發展規律,對產業的持續控制是其保持領先的關鍵法則,這種控制力不僅僅表現在對原創和核心技術的控制上,更體現在對技術鏈、價值鏈乃至產業鏈的控制上?!痹凇鞍偃f莊論壇:機工智庫發布會(2020)”上,機工智庫研究員陳琛如是說。
根據機工智庫的研究,“高端、精準、持續”是美國控制產業鏈的三大特征,而“標準規則先行、基礎能力控制、價值單元鏈控、平臺軟件支撐、創新生態驅動”則是控制產業鏈的5種方式。
陳琛表示,美國對產業鏈的控制,既有大企業的競爭戰略,也有美國政府的意志。企業層面,始終保持著對產業鏈設計、研發、服務高附加值環節以及高端制造領域的控制;政府層面,則保持著對產業鏈精準且持續的控制。
其中,“高端控制”是指美國對機器人、增材制造、醫療設備等高端前沿領域全產業鏈的強大控制;“精準控制”表明美國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控制力就像醫生手中的手術刀,每一次刀落直中要害;“精準控制”的背后,是美國對長期“持續控制”的追求,即美國一直在有意識、有意圖地增強其在開放環境下的產業鏈控制力。
為了構建和長期保持產業鏈控制能力,美國采取了5種方式。一是標準規則先行,即專利和標準先行的“源頭鎖定”。美國企業在研發、知識產權、標準、戰略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四者通過聯動機制成為行業規則,形成技術壁壘。企業在其中扮演了“引鏈者”的角色,通過標準規則從源頭主導和控制技術進步的方向和節奏,進而控制產業鏈的發展,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美國企業先行、他國企業跟隨”的現象。
二是基礎能力控制,即針對關鍵工藝和環節的“基礎控制”。美國雖然實施了多年的外包戰略,服裝、電子、家電、機械、軍工等產業價值鏈上的生產和裝配等環節都實現了全球布局,但是美國企業在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關鍵工藝、關鍵軟件等工業基礎能力方面仍然是世界一流。企業在此充當了“布鏈者”的角色,即以基礎制造能力布局產業鏈關鍵單點。
三是價值單元鏈控,即全價值單元的“鏈式布防”。從上述工業基礎能力可見,美國企業不僅基于這些基礎制造能力生長出了許多價值單元,還將其串聯起來,形成“價值單元鏈控”。很明顯,企業是布控環節的“串鏈者”。同時,通過聯盟構建產業生態圈的組織形式,將產業鏈上關鍵價值單元的主體企業吸納和整合在一起,形成創新閉環,互通有無,且在經營上進行良性競爭,共同推動和控制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四是平臺軟件支撐,即軟件和平臺的“數據支撐”。美國企業在工業軟件領域具有非常強的控制力,比如,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軟件定義生產、定義服務、定義產品等新生產理念的發展都聚焦在美國。而美國企業成熟的軟件環境帶有天然的數據優勢,可以依靠其先進的檢測能力,不斷積累關鍵數據庫。這是一個正向迭代的過程,越早開發,越有優勢。企業通過軟件深深嵌入制造業設計、生產、裝配和服務等各個環節,以數據貫穿實現產業鏈的控制。此外,美國企業通過工業互聯,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從制造和服務環節分離向制造服務一體化轉變,通過網絡平臺掌控和主導產業鏈,從而衍生出一批系統解決方案集成商。此時,企業扮演了“延鏈者”的角色。
五是創新生態驅動,即持續創新和精益生產的“生態驅動”。軟件和網絡平臺的背后,是美國政府和企業所構建的強大創新生態,核心是其持續的創新能力和精益生產能力。美國的創新系統非常完善,主要由國家創新網絡(基礎研究)和地方先進集群(應用研究)組成。其中,不同的集群內部以及集群之間相互協作與聯系,不僅形成了先進的創新網絡,而且具有非常強的精益生產能力,形成了一個“市場化、產業化、過程化”的完整創新鏈條,直接帶動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和發展,而美國政府和企業均是“強鏈者”。
“這5種模式層次遞進并互為基礎,支撐著美國在高端領域保持精準且持續的產業鏈控制力?!?陳琛總結,在新的發展時期,美國已經搶先開始優化自身的資源配置,通過政策引導社會與企業的研發資源,搶占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制高點,以保障其產業安全。
在疫情當前和中美摩擦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國內產業在面臨更大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新技術革命的窗口期和機遇期。機工智庫認為,我國應進一步強化原始創新、加強標準制定、提升產權保護、優化創新鏈條,通過“引鏈”“布鏈”“串鏈”“延鏈”“強鏈”來提高我國產業鏈控制能力,這也是新時期保障我國產業安全的關鍵生存法則。(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