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逾2萬億元 融合應用走深向實
在近日召開的2020工業互聯網大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理事長劉多發布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全面總結了近3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并指出了當前面臨的一些問題。
2017年以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步入快車道。《報告》指出,經過3年起步期建設,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融合應用走深向實,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帶動效應顯著增強,形成了戰略引領、規劃指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產業推進良性互動的局面,已基本實現《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和《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確定的階段性發展目標。
報告稱,在融合應用方面,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不斷深化,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水平快速提升。根據本次評估,大型企業的融合應用普及率為86.1%,中型企業的融合應用普及率為68.7%,小型企業的融合應用普及率為51.8%。由此可見,大企業數字化基礎較好,應用新模式效益明顯,普及率高;中小企業基礎較弱,投入成本高,普及率較低。
同時,“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加速落地,“工業互聯網+金融”等特色應用模式加速成型,形成驅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全新動力。參與評估的企業中,應用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和規模化定制4種新模式的占比分別為33.2%、26.8%、14.4%和8.7%。此外,其他應用模式也越來越多的被采用。
劉多還指出,從三方面可以看出,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速推進。一是網絡建設與改造成效顯著,支持能力持續夯實。企業外網建設持續加碼,網絡服務質量明顯提升,高質量外網已覆蓋全國374個地級行政區(或直轄市的下轄區),覆蓋率達89.7%。企業內網改造加快部署,部分制造企業積極探索,“5G+工業互聯網”成為改造新路徑,已建在建項目超過800個。
二是標識解析體系初步建立,應用規模快速增長。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以國家頂級節點為核心,“東西南北中”一體化格局已初步形成。目前,已上線運營60個二級節點,覆蓋21個省、26個重點行業,接入企業節點超過3000個,標識注冊量突破54億。尤其是東部地區,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企業節點建設領先全國。
三是平臺體系快速壯大,賦能能力不斷增強。具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平臺超過70個,跨行業跨領域平臺、垂直行業、專業領域、企業平臺各具特點,優勢互補,多層級平臺體系初步形成。十大雙跨平臺平均連接設備數量達到80萬套,平均工業App數量超過3500個。雖然目前平臺連接工業設備數量占比不到20%,但接入設備價值占比高達93%。
在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的同時,產業支撐能力也顯著增強,產業生態呈現優勢壯大、新興領跑、短板追趕的的差異化發展態勢。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增速不斷加大,帶動五大細分產業快速發展。從2017年到2019年,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工業軟件產業規模從1490億元增加到2486億元,工業互聯自動化產業從829億元增加到1152億元,工業數字化裝備產業從658億元增加到1045億元,工業互聯網網絡產業規模從381億元增加到651億元,工業互聯網安全產業從13.4億元增加到27.2億元。
劉多表示,工業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正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快速顯現。不僅助力企業體制降本增效,帶動企業智能化水平和生產效率顯著提高,還促進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2019年,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總體規模為2.13萬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9.9%。
“本次評估有助于正視問題,找準工業互聯網發展面臨的痛點和難點。”劉多提出了4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產業支撐能力仍有不足,多數企業反映設備接口和通訊協議不統一;二是融合應用基礎亟待夯實,目前還存在不想用、不能用、不會用、不敢用的現象;三是區域間、行業間、不同規模企業間發展不均衡問題普遍存在;四是資源要素保障能力不強,資金、人員、數據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何 珺)
- 09-07?綠色智能鑄造工業互聯..
- 09-07工信部將圍繞四個方面持..
- 09-01《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成..
- 09-01中德工業互聯網白皮書發..
- 08-30殷勇:從四方面入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