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啟動“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3年行動計劃
隨著在線教育、遠程醫療、遠程辦公等應用快速發展,各領域對網絡的依賴不斷增強,夯實網絡基礎設施成為各國共識。以5G、千兆光網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是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兩翼”和“雙輪”,在拉動有效投資、促進信息消費和助力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日,工信部印發《“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結合網絡發展和產業現狀制定了今年的階段目標和2023年目標,提出了6個專項行動19個具體任務,
提出6個專項行動
近年來,我國光通信和5G產業快速發展,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光通信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5G標準必要專利數量全球領跑,整體技術產業優勢明顯。但我國“雙千兆”產業在芯片、高速模塊、器件等方面還存在短板,推動“雙千兆”網絡發展,需全面提升產業能力,實現我國“雙千兆”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
據工信部介紹,千兆光網采用固定光纖連接,具有傳輸帶寬大、抗干擾性強等優勢,更適合室內和復雜環境。5G網絡具有靈活性高,方便易用等技術優勢。二者互相補充,互相促進。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5G和千兆光網建設發展。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加大5G網絡和千兆光網建設力度,豐富應用場景”。
“未來3年是5G和千兆光網發展的關鍵期,此次《行動計劃》的出臺,對于統籌推進‘雙千兆’網絡發展,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具有重要意義。”工信部稱,以5G和千兆光網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能向單個用戶提供固定和移動網絡千兆接入能力,具有超大帶寬、超低時延、先進可靠等特征。
《行動計劃》分別從網絡建設、承載增強、行業賦能、產業筑基、體驗提升、安全保障6個方面著力推動“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
具體包括:實施“千兆城市建設行動”,持續擴大千兆光網覆蓋范圍,加快推動5G獨立組網規模部署,深入推進農村網絡設施建設升級,深化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施“承載能力增強行動”,提升骨干傳輸網絡承載能力,優化數據中心互聯能力,協同推進5G承載網絡建設;實施“行業融合賦能行動”,創新開展千兆行業虛擬專網建設部署,推進“雙千兆”網絡應用創新,積極采用“IPv6+”等新技術提供確定性服務能力;實施“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聚焦核心技術和標準研發,加速推進終端成熟,持續提升產業能力;實施“用戶體驗提升行動”,持續優化網絡架構,著力保障網絡質量,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確保用戶體驗逐步提升;實施“安全保障強化行動”,提升寬帶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構筑安全可信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做好跨行業寬帶網絡安全保障。
此外,《行動計劃》還從網絡部署、用戶普及、應用示范、產業提升和安全保障方面提出了未來3年5G和千兆光網發展的總目標,并以今年和2023年為兩個時間節點提出了分階段發展量化指標。
總體上,計劃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全面覆蓋城市地區和有條件鄉鎮的“雙千兆”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固定和移動網絡普遍具備“千兆到戶”能力。5G和千兆光網用戶加快發展,高帶寬應用進一步融入生產生活,典型行業千兆應用模式形成示范等。
首次提出千兆城市評價指標
推進千兆城市建設,就是要統籌發揮城市的資源匯聚作用和市場主體的創新驅動作用,以評價指標為導向,引導各地5G和千兆光網發展方向,強化示范帶動作用。
去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建設千兆城市”。《行動計劃》中,首次明確了千兆城市評價指標,主要從城市5G和千兆光網的網絡供給能力、用戶發展狀況和應用創新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價。
在衡量城市“雙千兆”網絡能力方面,提出了千兆光網覆蓋率、10G-PON端口占比、重點場所5G網絡通達率和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4項量化指標,著力推進城市“雙千兆”網絡基礎設施能力提升。
在衡量城市“雙千兆”用戶推廣方面,提出了500Mbps及以上用戶占比和5G用戶占比兩項量化指標,評價高速寬帶和5G用戶發展水平,促進用戶向高速帶寬遷移,形成網絡建設和用戶發展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在衡量城市“雙千兆”協同部署的典型應用方面,設立了“雙千兆”應用創新指標,推動城市在垂直行業形成“雙千兆”網絡協同的典型應用,具備示范和推廣效應,從而不斷豐富“雙千兆”應用類型和場景,賦能各地經濟社會發展。
工信部表示,評價指標既要具有一定的門檻,也充分考慮了當前我國“雙千兆”網絡發展和應用水平,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國能夠建成20個以上的“千兆城市”;到2023年年底,全國有超過100個城市可以達到“千兆城市”標準。
《行動計劃》的落地見效,除了基礎電信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主體加大建設和協同創新力度,也離不開健康有序的建設發展環境。為此,《行動計劃》還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協同、提升監管能力和深化交流合作等4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