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制造業創新呈現六大特征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無疑是高頻詞匯之一,而區域創新在國家創新生態體系的整體框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報告,從制造業創新指數分析了我國區域制造業創新的六大特征。報告指出,當前我國已經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制造業創新格局,“東強西弱”的特點顯著。
該報告以“投入-產出”經典框架的指標體系為指導,借鑒了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等創新發展評價體系,構建了制造業創新發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創新資源、創新產出、創新協同、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項一級指標。
首先,我國區域制造業創新能力總體呈現“東部引領、中部崛起、西部落后”的格局。從制造業創新指數的綜合排名來看,東部地區的制造業創新能力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其中,位于珠三角的廣東省位列全國第一;位于長三角地區的江蘇、浙江、上海居第2名、第4名、第5名;位于京津冀的北京和天津排在第3名和第9名。
中部地區的制造業創新能力還處于追趕階段。其中,安徽、湖北、湖南各省迅速崛起,均躋身于全國前十。然而,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制造業創新能力相較于東部和中部明顯落后。東北地區中,除遼寧以外,吉林和黑龍江的綜合排名位于全國31個省份中的24和25名。西部地區的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的綜合得分居末四位,成為全國制造業創新的短板。
其次,江蘇、廣東和浙江是制造業創新資源投入最強地區。從創新資源指數來看,上述三地的創新投入水平囊括全國前三,而海南、西藏、青海的創新投入嚴重不足,居末三位。
從創新資源的細分指標來看,在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中,浙江、江蘇、廣東位于全國前三,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從制造業企業研發人力投入強度這一指標來看,浙江省也排名第一,天津市和北京市超越江蘇、廣東、上海等地分別位列二、三名。在有研發機構的制造業企業數量這一指標上,江蘇、廣東和浙江仍然表現最好,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7倍、8.3倍和4.3倍。同時,八成的省份在該項指標上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三,全國半數以上省份制造業新產品增長動力強勁,七成省份有效發明專利嚴重不足。從創新產出指數來看,廣東、江蘇、浙江位于第一梯隊,基本與創新資源的排序保持一致。青海、西藏處于全國墊底水平。
從創新產出的細分指標來看,制造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中,廣東省以328467件的優異成績排名全國第一,是全國平均水平(35296.77件)的9.3倍。然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占到74.19%,可見我國制造業企業整體上有效發明專利不足。在制造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這一指標上,接近全國一半的省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3.85%),其中,浙江、廣東、上海相較于其它省份表現優異,位列全國前三。
第四,北京市制造業創新協同能力領先,逾半數省份制造業企業協同創新意識較強。從創新協同指數來看,北京遙遙領先于全國其他省市,湖南、遼寧、廣東、浙江位列第二梯隊。西部地區的寧夏、青海、海南、西藏、廣西、內蒙古和新疆排在全國末位。
具體來看,在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數占全部企業的比重這一指標中,江蘇、浙江、湖南位列前三。從技術市場交易合同金額來看,北京、廣東、上海等省份的技術市場最為活躍。特別是北京,其技術市場交易合同金額遠遠高于其他省份,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倍。
第五,安徽省創新投入產出效率表現優異,重慶市高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從創新績效指數來看,有9個省市創新績效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廣東省的創新績效位列全國第一,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2倍;安徽省位列第二;內蒙古、山西、河南的創新績效最差。
具體來看,安徽、北京、廣東在每百名研發人員發明專利申請量、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這兩個指標上均表現優異。在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這一指標上,北京和廣東也位于前三名,重慶市在這一指標上超過安徽一躍成為全國第二名。
第六,廣東、江蘇和浙江占據全國專利申請數的“半壁江山”,八成以上省市科技金融環境亟待提升。其中,廣東的創新環境指數遠超其他省市,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得益于其發達的經濟水平,也創建了較好的創新環境,均位列全國前五。
從細分指標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專利申請數排名前三的省份(廣東、江蘇、浙江)占全國總專利申請數的52.97%;排名前十的省份(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安徽、福建、上海、湖北、河南、湖南)占全國總專利申請數的80.15%。在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數量這一指標中,僅有5個省份(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均為經濟較為活躍的省份。可見,我國金融對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明顯不足。(夏小禾)
- 05-17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
- 05-11?4月制造業PMI持續擴張 ..
- 04-25一季度投資新動能不斷壯..
- 04-123月制造業PMI穩中有升
- 03-23工信部部長肖亞慶: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