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我國冷鏈物流發展面臨四大短板
一系列政策表明,在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冷鏈物流發展將成為重要發力點。
十四五期間,我國明確提出“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統籌物流樞紐設施、骨干線路、區域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完善國家物流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設施條件”。
6月7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城鄉冷鏈和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該專項主要用于物流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冷鏈物流設施項目,以及按照國家決策部署需要支持的其他物流基礎設施項目。
“我國冷鏈物流消費需求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基礎設施分布不均、配套設施和信息化水平偏低、企業‘小而散、缺專人、缺資金’、監管體系不健全已成為阻礙冷鏈物流發展的四大短板。”近日,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專家撰文分析了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現狀、困境,并提出政策建議。
產業發展迅猛
近年來,冷鏈物流作為新興行業蓬勃發展。冷鏈市場需求增加的同時,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措施助推冷鏈物流業的發展。據預測,全球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1600億美元一路飆升至2026年高達5851億美元,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0%。
據國外機構研究報告顯示,相較于北美、西歐等逐漸發展成熟的地區,亞太地區將為未來5~10年全球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提供最強勁的驅動力。其中,中國是這一地區增長最重要的貢獻者,依靠快速崛起的冷鏈需求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成長為舉足輕重的新興市場,并迅速地從生產導向型經濟體大步邁向消費導向型經濟體。
公開數據顯示,2015—2019年國內冷鏈物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7%。2019年冷我國鏈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人民幣3391億元,同比增長達17.50%;去年市場規模預計實現近年來最大增幅,產值超4000億元;到今年將有望超4500億元大關。
“考慮到未來增長勢頭不減,2025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進一步躍升達到約8970億元。”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專家預測。
重視四大“短板”
上述專家還分析了阻礙冷鏈物流發展的四大短板。從地域分布看,冷鏈設施和企業“東多西少”分布不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冷鏈硬件設施依然缺乏,冷鏈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和一線發達城市。然而,承擔了全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中西部地區卻非常缺乏冷鏈資源,發展相對滯后。2019年我國冷庫企業數量約為1832家,其中華東地區的企業數量最多,達到686家,占比達37%;其次是華南地區,企業數量達296家,占比16%。
從產業鏈布局看,配套設施少、信息化水平低或引發“斷鏈”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冷藏車等配套設施保有量少,2019年我國冷藏車保有量約21.47萬輛,較2018年增加3.47萬輛,僅達到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2013年的水平。二是冷藏運輸率低,相比發達國家80%~90%的水平,我國果蔬、肉類和水產品的冷藏運輸率分別僅有15%、57%和69%。三是“斷鏈”時有發生,我國因冷鏈斷鏈導致的農產品腐損率是發達國家的1~2倍,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超千億元。四是信息化支撐力度偏弱,從產地到消費者無法及時獲取到匹配的鏈條信息,導致產需不對等。
從冷鏈企業競爭力看,相較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而言,中國冷鏈物流產業起步晚,冷鏈企業普遍存在“小而散、缺專人、缺資金”等問題,市場集中度不高。2019年冷鏈物流百強企業的冷鏈業務營收合計達549.76億元,同比增長38%,但僅占總體市場規模的16%,而美國前五強企業占63%的市場份額。企業工商注冊數據顯示,我國現存的冷鏈企業中99%為中小型企業。同時,冷鏈專業人才供需缺口巨大,目前全國開設“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專業”的院校僅有10所,這10所高校近兩年冷鏈專業畢業生人數與前十強冷鏈物流企業崗位招聘量的供需比為1:4。
從行業監管看,“標準不統一、各自為政、監管真空”并存。一是未能形成統一標準。以活水產品的冷鏈運輸為例,多個部門出臺了管理標準,包括《活水產品運輸技術規范》《活魚運輸技術規范》等五項,導致企業在操作中需參考多項標準來應對不同部門的執法檢查。二是監管未能覆蓋冷鏈全流程,不同監管部門“各管一段”,為個別企業偷工減料提供可乘之機。三是監管真空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醫藥冷鏈流通領域,存在冷鏈“不冷”等亂象。
加強頂層設計
關于如何進一步促進冷鏈物流業高質量發展,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專家提出4條政策建議。
首先,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全國一盤棋。例如,建立冷鏈物流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形成全國統一的冷鏈物流信息平臺等。
其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優化布局。全力支持科創型企業立足冷鏈基建領域,引導各級政府在政策、資金、土地和人才等方面的傾斜力度,大力支持行業企業加大對車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同時,大力推進關鍵冷鏈設備設施新建及升級改造,給予企業專項資金補貼支持,如撥款購買冷藏車輛和冷藏設備、搭建現代化冷庫。此外,重點加強加工配送中心建設。
再者,健全法規標準,包括冷鏈能耗與效率標準、冷鏈最佳作業操作標準、冷運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和冷庫環境溫度與冷藏運輸溫度控制標準等,保障冷鏈物流行業規范經營有據可依。
第四,加強創新驅動,激發市場活力。建立冷鏈“產學研”的促進中心,對冷鏈物流技術和設備進行創新與研發,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新工藝新技術、新型高效節能的大容量冷卻冷凍機械、移動式冷卻裝置、大型冷藏運輸設備和冷藏運輸車輛專用保溫廂和質量安全追溯裝置等進行集中攻關與研制等。(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