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新型儲能市場規模將迅速擴大
近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2020—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年度報告》,對我國光儲市場發展情況進行了詳細梳理與解讀。
去年,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我國的光伏裝機依然保持了快速的增長,保持并延續了多項世界第一。去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48.2吉瓦,連續8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量達到253吉瓦,連續6年位居全球首位。
去年3月,針對 “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國家明確提出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在系統成本下降的助推下,未來隨著光伏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占比持續提升,我國的能源清潔化轉型步伐將持續加快,光伏將逐漸成為主力電源。與此同時,儲能作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條件下增強電力系統靈活性、穩定性的重要手段,與光伏配套發展將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期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儲能技術進行了戰略定位和系統的規劃引導,也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和量化了儲能產業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30吉瓦+)。從去年年底的 3.28吉瓦到2025年的30吉瓦,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表示,未來5年,新型儲能市場規模要擴大至目前水平的10倍,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55%,儲能規模化發展態勢已然形成。作為儲能的重要應用場景,光儲配套在未來的儲能裝機增量中將占據重要的比例。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全球儲能項目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已投運光伏配置儲能項目(以下簡稱“光儲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到883.0兆瓦,占中國電化學儲能投運項目總規模的27.0%,年增長率為132.3%。去年,中國的電化學儲能市場爆發,新增投運項目規模首次突破吉瓦大關,達到1559.6兆瓦,同比增長145%,其中,50%的新增投運規模來自新能源發電側,特別是多個大型光儲項目的投運,使得去年光儲項目的新增投運規模達到新的高點,為502.9兆瓦,是2019年同期的3.2倍。
值得關注的是,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認為,集中式光儲市場空間巨大。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配置儲能的項目中,光儲項目的裝機比例為79.4%,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配置儲能的項目中,光儲項目的裝機比例為11.9%,光伏和儲能結合發展的市場空間巨大。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全球儲能項目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已投運的與集中式光伏電站配套建設的項目累計投運裝機規模達到669.0兆瓦,占全部光儲項目總規模的75.8%,項目主要分布于青海、山東、西藏和新疆等地區。其中,青海的累計投運規模仍維持第一,為290.3兆瓦,占比43.4%。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表示,去年是“新能源+儲能”發展的大熱元年,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納壓力下,20余省市相繼出臺了鼓勵新能源配置儲能的文件,儲能配置比例在5%~20%不等,時長在1~2小時不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相關省份儲能規模的快速增長。
隨著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增加了電網運行壓力,新能源發電側的商業模式產生了變化,繼青海推出共享儲能模式后,去年,湖南提出了“新能源+共享儲能”的租賃模式,以分攤各市場主體投資風險。第三方公司可自主投資建設儲能電站,也可租賃儲能系統設備,并將自主運營資源銷售或租賃至新能源場站,以實現儲能“配額”和優先并網。租賃和采購費用成為運營商主要受益,運營商還可調用儲能系統為電力系統提供服務并獲取額外價值回報。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指出,雖然各方對儲能技術對于新能源規模化開發和利用的價值已達成共識,但仍缺少配套政策和市場機制予以扶持,儲能準入門檻和商業模式并不清晰。整體來看,還需合理規劃儲能布局,確保項目應用質量,并通過市場進行成本疏導或價值補償。
分布式光儲項目的發展是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關注的另一重點。根據其全球儲能項目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已投運的、與分布式光伏相結合的項目累計投運裝機規模為214.0兆瓦,占所有光儲項目規模的24.2%,比2019年下降了近22個百分點,集中式光儲項目的爆發式增長一定程度上稀釋了該領域的占比。從分布式光儲項目的細分應用看,類型較多,主要包括偏遠地區光儲、工業光儲、光儲充式電站、海島光儲和軍方光儲。
與2019年相比,分布式光儲的應用仍以偏遠地區儲能和工業儲能為主,這兩個領域的裝機規模合計占分布式光儲項目總規模的近7成,前者主要用于解決偏遠地區的居民生活用電,后者用于降低用戶的電費支出。去年新增投運的分布式光儲項目中,工業儲能的裝機規模最大,占新增投運分布光儲項目總規模的52.1%。(林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