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年新型數據中心發展路線圖明晰
近日,工信部印發《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今年和2023年兩個時間節點提出了分階段發展量化指標。
新型數據中心是指以支撐經濟社會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為導向,以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應用需求為牽引,匯聚多元數據資源、運用綠色低碳技術、具備安全可靠能力、提供高效算力服務、賦能千行百業應用,與網絡、云計算融合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
工信部指出,與傳統數據中心相比,新型數據中心具有高技術、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等特征,在數字化日益普及的今日,新型數據中心能更好支撐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創新,加快推動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數據中心還面臨布局建設不優、算力算效不足、能源利用不充分、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迫切需要引導傳統數據中心向具備高技術、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的新型數據中心演進。
在上述背景下,工信部出臺《行動計劃》,切實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統籌引導新型數據中心建設,推動解決現階段短板問題,打造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構建以新型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智能算力生態體系。
《行動計劃》結合數據中心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確定了“統籌協調,均衡有序;需求牽引,深化協同;分類引導,互促互補;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綠色低碳,安全可靠”的基本原則,分階段制定了發展目標,提出了建設布局優化行動、網絡質量升級行動、算力提升賦能行動、產業鏈穩固增強行動、綠色低碳發展行動、安全可靠保障行動等6個專項行動,包括20個具體任務和6個工程,著力推動新型數據中心發展。
為科學衡量數據中心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把體量優勢變為質量優勢,《行動計劃》強化了新型數據中心利用率、算力規模、能效水平、網絡時延等反映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指標,弱化了反映體量的數據中心規模指標。
具體目標是:到今年年底,全國數據中心平均利用率力爭提升到55%以上,總算力超過120 EFLOPS,新建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PUE降低到1.35以下。到2023年年底,全國數據中心機架規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平均利用率力爭提升到60%以上,總算力超過200 EFLOPS,高性能算力占比達到10%。國家樞紐節點算力規模占比超過70%。新建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嚴寒和寒冷地區力爭降低到1.25以下。國家樞紐節點內數據中心端到端網絡單向時延原則上小于20毫秒。
統籌推進新型數據中心發展,首先要做好布局工作,重點是要“分類引導”。《行動計劃》統籌考慮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根據能源結構、產業布局、市場發展、氣候環境等要素,對國家樞紐節點、省內數據中心、邊緣數據中心、老舊數據中心以及海外數據中心進行分類引導,著力推動形成數據中心梯次布局。
一是加快建設國家樞紐節點。推動京津冀等8個國家樞紐節點加快新型數據中心集群建設進度,滿足全國不同類型算力需求。
二是按需建設各省新型數據中心。提高存量數據中心利用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服務本地的算力服務。
三是靈活部署邊緣數據中心。構建城市內的邊緣算力供給體系,滿足極低時延的新型業務應用需求。
四是加速改造升級“老舊小散”數據中心。提高“老舊小散”數據中心能源利用效率和算力供給能力。
五是逐步布局海外新型數據中心。支持我國數據中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走出去”,重點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海外新型數據中心。
六是加快云邊協同發展。通過打造新型數據中心集群示范,開展邊緣數據中心應用標桿評選,發布《云邊協同建設應用指南》等舉措,推動邊緣數據中心與數據中心集群協同發展。
《行動計劃》的落地見效,除了需要基礎電信企業、第三方數據中心企業、互聯網企業在新型數據中心建設運營中發揮各自優勢,互促互補、形成合力,也離不開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因此,《行動計劃》提出了5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通信管理局要加強與當地有關部門組織協同,積極推動新型數據中心布局納入地方發展規劃。二是加快人才培養。完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數據中心設計、運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支持行業組織等開展人才培訓。三是深化交流協作。積極推動我國企業、機構、高校在數據中心技術與標準等方面,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營造有利國際環境。四是促進多元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型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優秀項目參與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投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五是強化平臺支撐。組織完善中國數據中心大平臺,營造健康有序、良性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強化對行業管理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