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息中心:當前數字經濟發展仍面臨三大挑戰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近日發布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加深,數字強鏈穩鏈成為重要方向,但仍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數字經濟統計核算的“中國方案”有待進一步落地實踐等三大問題。
進入今年以來,我國各項經濟指標全面趨好,供給側接近正常水平,經濟復蘇動力十足。工業生產恢復較為充分,第二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8.4%,同比上升4.0個百分點,為近幾年同期最高水平。服務業穩步恢復,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兩年平均增長4.9%;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5.7%,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0%,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
在國民經濟穩中向好的背景下,數字經濟總體增長快速平穩,保持著較強的引領帶動作用,數字產業化持續領跑,技術創新和場景驅動雙向發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5月,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5%,兩年復合增長率明顯高于全部工業的復合增長率。產業數字化加速轉型,網絡零售市場保持平穩增長,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長16.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3.7%;跨境電商仍保持高位增長,已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農村電商提質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隨著新動能持續壯大,數字經濟發展亮點不斷涌現。數字技術與醫療、教育、交通、制造業等各行業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鍵”,在線會議、協同辦公、智慧課堂等全面普及,醫療、旅游和會展等線下優勢場景加速向線上轉移,網絡直播、共享員工等個人新型靈活就業經濟蓬勃發展。
與此同時,各地加快布局數字經濟。浙江省提出了《數字化改革總體方案》,將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抓;上海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全面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堅持整體轉變、全方位賦能和革命性重塑;青島、深圳等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文件,城市數字化轉型速度逐步加快。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指出,雖然數字經濟發展形勢總體向好,但仍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數字經濟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由“接入鴻溝”變成“認知鴻溝”。伴隨著城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入推進,互聯網普及率逐年上升,但是不同群體之間獲取數字資源并抓住數字資源帶來的機會和利益的能力差異巨大。例如,疫情防控期間,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由于無法獲取健康碼而難以獲取各類公共服務。
其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仍需加強。數字經濟相關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仍然存在基礎不牢、水平不高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產品穩定性和成熟度保證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一些基礎產品和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關鍵環節存在“卡脖子”風險,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亟需向縱深發展。
再者,數字經濟統計核算的“中國方案”有待進一步落地實踐。國家統計局首次確定了數字經濟的基本范圍,為我國數字經濟核算提供了統一可比的統計標準,但是具體落地到地方仍存在較大困難,如何準確衡量不同地方、不同行業的數字化發展水平,并實現區域之間、國家之間、年份之間可比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
關于“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報告提出了四方面的展望。一是規劃引領,構建完善數字經濟發展良好生態。“十四五”時期,國家和各省市將陸續發布數字經濟相關的發展規劃,逐步形成“國家—省—市”三級的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布局和具體任務部署。
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產業融合與區域協同,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相關標準規范制訂,加強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統計核算和評估評價,統籌數字經濟發展要素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利用數字經濟試驗區等試點示范項目開展先行先試,在數字經濟新型生產關系、新型監管手段、新型工作機制和新型營商環境等領域開展探索。
二是數據驅動,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引領帶動作用。培育數據流通服務業主體,圍繞數據治理、價值評估、能力提升,突出資源共享、價值共創,創新發展數據要素相關新業態,支撐數據高效有序的流動,鼓勵示范性應用場景建設。
三是場景導向,深入推進全要素數字化轉型。在基礎設施領域,加快城市更新和傳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改造,推動從萬物互聯向萬物智聯的轉變。在產業領域,既要聚焦卡脖子技術短板,從基礎科學到前沿應用領域開展創新突破,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又要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創新提供多元數字化轉型政策工具,優化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與集成技術、解決方案的供需配置。在公共領域,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從經驗治理到整體智治,提升政府效能。
四是規范有序,加強信息安全與平臺治理體系建設。以《數據安全法》和地方性數據保護細則的出臺為契機,強化數據安全保護,保障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統籌發展云安全,夯實網絡空間安全底座。完善平臺經濟治理體系,構建鼓勵創新和風險控制的雙重機制,引導平臺企業、新業態加強行業自律,落實互聯網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反對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防范社會負外部性和系統性風險,推動平臺經濟合規健康發展。(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