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西部陸海新通道
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了《“十四五”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成經濟、高效、便捷、綠色和安全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東中西三條通路持續強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樞紐運營更加高效,對沿線經濟和產業發展帶動作用明顯。
西部陸海新通道位于我國西部地區腹地,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在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自2019年8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印發以來,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統籌推進,各方面成效顯著。
運行質量效益顯著提升。2020年,西部地區至北部灣圖定班列達9條,鐵海聯運班列和中越跨境班列分別開行4607列和1264列,同比增長105%和23.2%。北部灣港和洋浦港分別開通內外貿航線52條和33條,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通航。
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鐵路公路方面,渝懷鐵路增建二線、樂業至百色高速公路等項目建成投用,貴陽至南寧鐵路、敘永至畢節鐵路等項目進展順利。港航設施方面,欽州港東航道擴建一、二期工程等項目如期竣工,欽州港、防城港等一批泊位開工建設。物流方面,建成重慶團結村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二期及魚嘴鐵路貨運站擴建北場站、貴陽都拉營國際陸海通物流港等,加快建設重慶、成都和遂寧國家物流樞紐及中新南寧國際物流園等項目。
物流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今年上半年重慶鐵海聯運“一單制”提單達到290單、貨值3080萬美元。重慶、四川“單一窗口”主要業務應用率達到100%,廣西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降至5小時和28分鐘。鐵路繼續實施運價優惠政策,今年上半年運費優惠超過1億元。
通道開放合作積極推進。沿線省(區市)強化共建共享,合作建設物流園、產業園,共同建設綜合運營平臺,合力打造鐵海聯運班列運輸品牌,通道輻射和集聚效應明顯提升。由重慶牽頭的省際聯席會議制度和國鐵集團牽頭的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積極發揮作用。國際合作交流拓展深化,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深入推進,首屆陸海新通道國際論壇順利召開。
“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的同時,通道內鐵路發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交通業務部陳孟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首先,雖然通道主體骨架已基本形成,但還有部分干線有待加快貫通,部分路段存在能力緊張問題。例如,黃桶至百色鐵路作為西線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通道整體運輸需求、沿線經濟據點覆蓋等因素,目前仍處于前期工作階段。
其次,目前通道內鐵路貨運網絡干支不協調、“前后一公里”運輸不暢的問題較為突出。一方面,通道內部分老舊鐵路支線處于閑置低效狀態;另一方面,在通道運量大幅增長背景下,物流園區企業專用線、北部灣部分港口支線等“前后一公里”的集疏運體系仍不完善。
再者,在鐵海聯運班列開通過程中,個別地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樞紐爭奪戰”“起點卡位戰”,面臨加強配合、暢通節點、優化組織、提高效率的問題。
此外,由于西部陸海新通道仍處于市場培育階段,與江海聯運或其他鐵海聯運通道相比缺乏價格優勢,加之沿線各地交通條件和資源稟賦趨同,容易導致資源浪費甚至惡性競爭。
此次發布的《方案》按照經濟、高效、便捷、綠色、安全的要求,提出到2025年,實現東中西3條通路持續強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樞紐運營更加高效,對沿線經濟和產業發展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的總體目標。具體包括主通道暢通高效、港航能力顯著增強和通道經濟初具規模等方面階段性目標,并明確了各方面主要任務。
加快推進主通道建設方面,包括暢通西線通路,擴能中線通路,完善東線通路,加強通道內聯輻射和推進通道對外聯通等4項主要任務。
強化重要樞紐功能方面,包括加快廣西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建設,打造海南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推動重慶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建設,建設成都國家重要商貿物流中心,完善沿線樞紐與集疏運體系等5項主要任務。
提高通道運輸組織與物流效率方面,包括大力發展鐵海聯運和國際班列班車,優化航線航班組織,加強通道協同聯動,共建共享運營組織平臺,培育多元化通道運營企業等5項主要任務。
推動通道降低成本和優化服務方面,包括著力降低通道運行成本,深入推進“一單制”,培育發展專業化物流服務,推進口岸功能升級,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等5項主要任務。
構建通道融合開放發展新局面方面,包括加快通道經濟發展,拓展全球服務網絡,完善國際合作機制,深化經貿交流合作等4項主要任務。
為深入落實《方案》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和沿線省(區、市)切實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合力推進重點任務落實,充分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二是加大要素和政策支持力度,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支持加快《方案》所列項目前期工作,推動項目盡早開工建設,鼓勵地方和企業開展改革探索和創新實踐;三是繼續加強宣傳貫徹和政策解讀,為通道建設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