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聯手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近日聯合印發了《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實施范圍包括全國資源型城市、獨立工礦區、采煤沉陷區等。
資源型地區是依托本地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發展起來的特殊類型區域。資源型地區作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基地,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歷史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在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等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迫切需要加快轉型發展。
據初步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資源型城市累計改造棚戶區近18億平方米,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采礦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降至5.5%。資源產出率累計提高超過36%。全國累計完成采煤沉陷區治理面積約490萬畝,支持近100個獨立工礦區實施了改造提升工程。
與此同時,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依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由于我國資源型地區歷史遺留問題較多、轉型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仍有待健全,“十四五”時期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仍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系統推進。
根據《實施方案》提出的要求,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資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潛力充分發揮,創新引領、加快轉型、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務體系普遍覆蓋,綠色宜居環境初步形成,民生福祉不斷增進。展望到2035年,資源保障有力、經濟充滿活力、生態環境優美、人民安康幸福的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目標基本實現,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實施方案》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堅持“尊重規律、加快轉型,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具體部署了6項重點任務。
一是保障國家資源能源安全。強化資源型地區資源能源保障職能,指導資源型地區統籌做好資源能源開發與保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平,加強資源能源保障能力建設。
二是引導資源型地區創新發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導資源型地區把創新思維貫徹于轉型發展工作始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
三是促進資源型地區協調發展。引導資源型地區正確處理好轉型發展中具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重大關系,支持加強基礎設施提質增效,引導資源富集地區轉型發展,支持資源枯竭地區可持續發展,積極融入區域協同發展大局,不斷增強轉型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
四是推動資源型地區綠色發展。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目標,支持資源型地區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建設生態宜居環境。
五是加快資源型地區開放發展。強化開放理念,引導資源型地區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國際資源能源和產業合作,提高資源型地區對外開放水平。
六是支持資源型地區共享發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導資源型地區著力穩定和促進就業,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使資源型地區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有關負責人強調,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的歷史任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為壓實各方責任,《實施方案》貫徹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了各方工作責任。
具體來看,各有關省(區、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切實負起責任,研究制定省級實施方案,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各資源型地區要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確保各項重點任務落到實處;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將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本方案實施的指導,綜合運用投資、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在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及時協調解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部門,強化工作協同,加強跟蹤分析和督促指導,完善動態監測和評估機制,確保本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