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我國工業軟件人才面臨三大“造血”難題
工業軟件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主要依賴高素質人才隊伍。然而,目前我國工業軟件人才從業門檻高、社會儲備少、工資收入低,整個行業面臨人才培養難、招聘難、留住難的三大“造血”難題。近日,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以下簡稱“賽迪”)發布報告提出上述觀點。
據賽迪發布的《關鍵軟件人才需求預測報告》預測,到2025年,我國關鍵軟件人才新增缺口將達到83萬人,其中工業軟件人才缺口將為12萬人,工業軟件將成為人才緊缺度最高的領域之一,這一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我國工業軟件人才面臨的難題之一是“門檻高、培養難”。從高等教育看,工業軟件本身具有跨學科、跨專業屬性,一方面,人才需具備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知識,以及軟件開發和測試能力;另一方面,還需具備高等院校物理、數學、光學等基礎理論學科,機械工程、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等學科知識,以及行業模型開發能力。但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大多未設置工業軟件相關專業,缺乏成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配置,尚未建立起圍繞工業軟件的跨學科培養體系。此外,由于校企合作缺乏長期互惠機制,導致聯合培養動力不足。
從職業教育看,我國工業軟件類職業教育還處于“真空地帶”。除少數工業軟件企業、制造企業以“企業大學”或獨立教育培訓部門等形式開展應用類職業教育外,針對工業軟件的職業教育機構幾乎沒有,達內科技、千鋒互聯、北大青鳥等軟件相關職業教育機構更多偏向于單一行業再教育,沒有成體系的復合型人才培訓。此外,工業軟件行業缺乏職業教育認證和專業認證,致使人才的實戰經驗無法得到準確評價。
難題之二是“儲備少、招聘難”。從社會儲備看,純軟件開發人員已有一定的儲備量,但工程開發復合型人才儲備較少,因此成為企業爭奪的對象。當前,研發設計、生產控制類工業軟件企業的研發人員數量大都在200~400人左右,不及互聯網企業研發團隊的10%。工業軟件企業的核心研發人才有50%~80%來自社招渠道,校招的占比較低。從畢業生流向來看,純軟件開發人才大多流向互聯網、游戲、電商、金融等高薪企業,具備工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大多流向對應的工業企業,工業軟件人才“被分流”現象突出。
難題之三是“收入低、留住難”。當前,我國工業軟件企業盈利水平有限,且企業內部人才成長動力普遍不足,國內工業軟件人才收入遠不如國外知名工業軟件企業及國內互聯網企業。
從企業盈利水平看,工業軟件技術本身具有研發強度高、產品突破周期長、應用變現難度大等特點,國內除了運營管理類工業軟件企業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外,其他研發設計、生產控制類工業軟件企業的規模、產品盈利和市場影響力都很有限。
從人才成長看,我國工業軟件企業大部分仍采用“師徒制”等內部培養方式,缺乏系統培訓體系,過度依賴人才的個人提升,人才成長動力不足,使得工業軟件企業面臨較大的人才流失風險。
基于上述現狀分析,賽迪專家提出兩方面的對策建議。從短期看,著力提升人才引進、管理和保障水平。一是加大國際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工業軟件人才引進目錄,做好高端人才定點跟蹤,豐富人才引進渠道,建設國際高端人才評價體系,以國內需求為導向,重點引進具有工業軟件實戰經驗的人才。二是提高人才管理與保障水平,推動減輕工業軟件領域人才稅費負擔,鼓勵企業發揮責任擔當,推動將企業工業軟件人才引培成本納入國家項目經費列支范圍,加強工業軟件人才監測,掌握人才儲備和流向,完善人才職稱評定。
從長期看,大力推動企業發展與人才培養雙輪驅動。一是做大做強工業軟件企業,設立軟件產業基金以及工業軟件子基金,推動稅收等優惠政策向工業軟件企業傾斜,鼓勵工業軟件企業融資上市,推動產品市場化應用,鼓勵重點領域企業和高校優先應用國內工業軟件產品,鼓勵企業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二是提升高校人才供給能力,鼓勵校企以聯合實驗室形式開展工業軟件技術開發,鼓勵高校教師以留職聘用等形式參與企業項目,引導畢業生流向工業軟件企業,鼓勵國內工業軟件產品進校園、進課程、進教材、進實訓,加大教育資源支持,建設跨學科培養課程體系。三是加強工業軟件職業教育,支持職業教育機構借鑒國際工業軟件技能培訓經驗,探索一條適合國內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教育和培訓之路,鼓勵企業與職業教育機構加強合作,共建工業軟件人才在職教育體系,吸引互聯網、游戲等領域人才回流,推動設立工業軟件領域國家職業證書,增強工業軟件人才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