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近日聯合印發了《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范圍包括全國資源型城市、獨立工礦區、采煤沉陷區等。
資源型地區是依托本地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發展起來的特殊類型區域。資源型地區作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基地,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歷史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在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等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
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據初步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資源型城市累計改造棚戶區近18億平方米,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采礦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降至5.5%。資源產出率累計提高超過36%。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全國累計完成采煤沉陷區治理面積約490萬畝,支持近100個獨立工礦區實施了改造提升工程。
與此同時,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由于我國資源型地區歷史遺留問題較多、轉型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仍有待健全,“十四五”時期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仍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系統推進。
此次發布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資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潛力充分發揮,創新引領、加快轉型、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務體系普遍覆蓋,綠色宜居環境初步形成,民生福祉不斷增進。展望到2035年,資源保障有力、經濟充滿活力、生態環境優美、人民安康幸福的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目標基本實現,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實施方案》堅持“尊重規律、加快轉型,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具體部署了6項重點任務。
一是保障國家資源能源安全。強化資源型地區資源能源保障職能,指導資源型地區統籌做好資源能源開發與保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平,加強資源能源保障能力建設。
二是引導資源型地區創新發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導資源型地區把創新思維貫徹于轉型發展工作始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
三是促進資源型地區協調發展。引導資源型地區正確處理好轉型發展中具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重大關系,支持加強基礎設施提質增效,引導資源富集地區轉型發展,支持資源枯竭地區可持續發展,積極融入區域協同發展大局,不斷增強轉型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
四是推動資源型地區綠色發展。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目標,支持資源型地區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建設生態宜居環境。
五是加快資源型地區開放發展。強化開放理念,引導資源型地區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國際資源能源和產業合作,提高資源型地區對外開放水平。
六是支持資源型地區共享發展。引導資源型地區著力穩定和促進就業,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使資源型地區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保障“十四五”時期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目標如期實現,《實施方案》從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在加強組織領導方面,《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在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同時,進一步強化地方主體責任,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省級實施方案,研究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各資源型地區主動作為,認真落實各項重點任務。
在健全長效機制方面,《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資源能源開發秩序約束機制,健全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落實接續替代產業扶持機制,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利益分配共享機制,完善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機制。
在完善配套政策方面,《實施方案》繼續通過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對相關地區予以支持,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實施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做好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工作,強化評價結果運用;推動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和轉型創新試驗區建設;提出財稅、土地、金融等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為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