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年產量將達10萬~20萬噸
為加快培育發展氫能產業,加速推進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基本原則,規劃了氫能產業發展各階段目標,部署了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我們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變革發展大勢和機遇,加快培育發展氫能產業,加速推進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規劃》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形成歷史性交匯。以燃料電池為代表的氫能開發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實現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決方案。
發展氫能分三步走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規劃》明確了氫能在我能源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強調加強氫能的綠色供應,營造形式多樣的氫能消費生態,提升我國能源安全水平。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年制氫產量約3300萬噸,其中,達到工業氫氣質量標準的約1200 萬噸。已初步掌握氫能制備、儲運、加氫、燃料電池和系統集成等主要技術和生產工藝,在部分區域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小規模示范應用。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00家,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
但總體看,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相較于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后,產業發展形態和發展路徑尚需進一步探索等問題和挑戰。同時,一些地方盲目跟風,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建設的苗頭有所顯現。面對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亟需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進一步提升氫能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拓展市場應用新空間,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規劃》指出,提高氫能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為了健康有序發展氫能產業,《規劃》明確了發展氫能三步走的目標。
到202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氫能產業發展制度政策環境,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氫能示范應用取得明顯成效,清潔能源制氫及氫能儲運技術取得較大進展,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年產量達到10萬~20萬噸,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
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到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對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創建創新體系
為了建立完善更加協同高效的創新體系,不斷提升氫能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力。《規劃》提出,一是持續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水平加快推進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創新,開發關鍵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標和批量化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燃料電池可靠性、穩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電池等技術發展。著力推進核心零部件以及關鍵裝備研發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氫轉化效率和單臺裝置制氫規模,突破氫能基礎設施環節關鍵核心技術。開發臨氫設備關鍵影響因素監測與測試技術,加大制、儲、輸、用氫全鏈條安全技術開發應用。
二是著力打造產業創新支撐平臺聚焦氫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創新平臺,加快集聚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加快建設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開展氫能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依托龍頭企業整合行業優質創新資源,布局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構建高效協作創新網絡,支撐行業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化應用。
三是推動建設氫能專業人才隊伍以氫能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支持引進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氫能基礎前沿技術研發能力。加快培育氫能技術及裝備專業人才隊伍,夯實氫能產業發展的創新基礎。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加快推進氫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壯大氫能創新研發人才群體。
四是積極開展氫能技術創新國際合作鼓勵開展氫能科學和技術國際聯合研發,推動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材料和裝備創新合作,積極構建國際氫能創新鏈、產業鏈。積極參與國際氫能標準化活動。加強與氫能技術領先的國家和地區開展項目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國際市場。
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合理把握產業發展進度,避免無序競爭,有序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氫能基礎設施安全管理,加快構建安全、穩定、高效的氫能供應網絡。《規劃》提出要統籌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全國氫能產業布局。
一是合理布局制氫設施,結合資源稟賦特點和產業布局,因地制宜選擇制氫技術路線,逐步推動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在焦化、氯堿、丙烷脫氫等行業集聚地區,優先利用工業副產氫,鼓勵就近消納,降低工業副產氫供給成本。在風光水電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逐步擴大示范規模,探索季節性儲能和電網調峰。推進固體氧化物電解池制氫、光解水制氫、海水制氫和核能高溫制氫等技術研發。探索在氫能應用規模較大的地區設立制氫基地。
二是穩步構建儲運體系,以安全可控為前提,積極推進技術材料工藝創新,支持開展多種儲運方式的探索和實踐。提高高壓氣態儲運效率,加快降低儲運成本,有效提升高壓氣態儲運商業化水平。推動低溫液氫儲運產業化應用,探索固態、深冷高壓、有機液體等儲運方式應用。開展摻氫天然氣管道、純氫管道等試點示范。逐步構建高密度、輕量化、低成本和多元化的氫能儲運體系。
三是統籌規劃加氫網絡。堅持需求導向,統籌布局建設加氫站,有序推進加氫網絡體系建設。堅持安全為先,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支持依法依規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的場地設施改擴建加氫站。探索站內制氫、儲氫和加氫一體化的加氫站等新模式。
最后,《規劃》還強調,要穩步推進氫能多元化示范應用堅持以市場應用為牽引,合理布局、把握節奏,有序推進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拓展在儲能、分布式發電、工業等領域的應用,推動規模化發展,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氫能產業發展的商業化路徑。(林 楚)